機器人康復旨在幫助中風患者恢復手部靈活性
每年報告約 80 萬例新中風病例,常常導致患者出現神經和身體運動控制問題。尤其是手臂和手部活動能力的障礙,可能會對中風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毀滅性影響。
手臂肢體和手部靈活性的恢復往往是中風患者的首要任務。羅德島大學開發的新型機器人平臺利用患者的腦電波和肌肉活動,旨在幫助中風后患者進行所需的康復并重新獲得關鍵的運動技能,包括伸手和抓握物體等復雜的任務。
Mariusz Furmanek是URI 運動控制與康復實驗室的物理治療助理教授兼 PI ,他正在與工程教授Reza Abiri和Yalda Shahriari合作開發輔助平面機器人,該機器人包括用于監測肌肉的尖端閉環反饋系統和用戶的大腦活動,以便以自適應方式觸發執行伸手和抓取。
“已經研究了許多康復方法,例如肌肉電刺激、腦機接口和經顱磁刺激,以幫助受影響的個體。只有很少的研究表明輔助平面機器人在提供負擔得起的獨立解決方案來滿足這一需求方面的功效,”研究人員在一份研究總結中寫道,該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殘疾與康復工程項目 46 萬美元的資助。 。“設計和開發這種具有令人滿意的康復效果的機器人對于高要求任務(例如作為中風早期干預的重復運動訓練)至關重要。”
該項目旨在在康復方法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將促進中風后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康復。用戶生成的反饋將為每個用戶定制設備。中風后患者可以立即使用。用戶將能夠更快地恢復神經可塑性,通過創建新的神經元和網絡來提高他們的大腦繼續生長和進化、適應和改變的能力。以用戶為中心的機器人設備還可以在患者自己的家中提供職業治療。在臨床環境之外的家中擁有設備意味著更多地融入日常生活以及為患者提供更多的物理治療。
“通過尖端技術,我們預計會對中風后患者的康復之旅產生變革性影響,”弗馬內克說。“該項目的重點是開發一種用戶友好的可穿戴外骨骼,以提供自適應輔助。通過便攜式機器人訓練平臺,我們的目標是克服障礙,加速康復,并增進對中風后上臂肢體康復的理解。”
研究人員還與中風專家、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神經科醫生 David Lin 合作并進行咨詢。未來,該技術可用于其他類別或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
“盡管技術取得了進步,但大腦的復雜性構成了重大挑戰,”弗馬內克說。“由于許多基本問題有待解答,神經科學仍然是前沿領域之一。”
免責聲明:本答案或內容為用戶上傳,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遇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