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生物多樣性存在于多雨地區
由特拉維夫大學和內蓋夫本古里安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試圖回答幾個世紀以來的問題:為什么熱帶地區有更多的動植物物種?在迄今為止關于陸地脊椎動物物種豐富度的最全面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數萬種兩棲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綜合數據探索了世界各地的物種數量模式。研究人員再次強調了靠近赤道的熱帶地區作為高度生物多樣性中心的主導地位。在調查這些模式背后的原因時,他們發現氣候和地形的結合是解釋這些模式的關鍵。然而,雖然大量的降雨有助于提高兩棲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豐富度,但無論降雨量如何,在溫暖的地區都會發現更多的爬行動物。模式變得更加復雜,因為幾乎世界各地的物種數量都隨著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寒冷地區,溫度的影響更為顯著。
這項研究由特拉維夫大學懷斯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院和斯坦哈特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博士生 Tal Raz 和 Shai Meiri 教授以及來自特拉維夫大學米特拉尼沙漠生態系的 Uri Roll 教授領導。內蓋夫本古里安大學。該研究涵蓋 5,983 種兩棲動物、9,630 種鳥類、5,004 種哺乳動物和 8,939 種爬行動物,并發表在《動物學雜志》上。
“直到最近,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數據來了解陸地脊椎動物的發現地點,以及世界不同地區實際發現的物種數量。現在,我們有了爬行動物的詳細數據,并公開了這些數據其他陸地脊椎動物群體的可用數據。這使我們能夠準確地研究全球模式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溫度、降水和地形在塑造生態系統方面的關系非常有趣。在環境因素多樣化的地區,它們往往會對物種數量的影響更為明顯。例如在非洲,各地氣溫都很高,降雨量的變化對物種數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歐亞大陸,氣溫和降雨量都高度多樣化, “這使得它們都對物種豐富度產生影響。但盡管如此,兩棲動物永遠不會忘記它們與降雨的聯系,而爬行動物則保持著對溫暖的親和力”,塔爾·拉茲說。
研究人員發現,爬行動物的物種豐富度模式略有不同,受溫度影響更大,受降雨量影響較小。特拉維夫大學的 Shai Meiri 教授解釋說:“爬行動物只需很少的水,因為它們的新陳代謝比鳥類和哺乳動物慢得多,而且與兩棲動物不同,它們具有高效的機制來防止水分流失。但爬行動物對溫度高度敏感,無法在寒冷地區活動。因此,我們在世界范圍內的沙漠中看到爬行動物的數量相對較多,而哺乳動物、鳥類,尤其是兩棲動物卻很稀少。” Meiri 教授補充道:“近年來,我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來繪制約 12,000 種爬行動物的全球分布圖(作為全球爬行動物分布評估的一部分)。這些努力使我們能夠提出有關地球生態和生命進化的廣泛基本問題。”
羅爾教授:“我們生活在一個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時代!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到21世紀末,許多與我們共享地球的動植物將因為棲息地遭到破壞、氣候變化和其他人類影響而消失。更好地了解生物多樣性在哪里被發現以及為什么我們在那里發現它,對于我們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至關重要。此外,諸如此類的作品強調了地球上的生命是一個真正神奇的現象,應該呼吁每個人采取行動來保護它。”
哪種環境因素解釋了物種數量的大部分變化?
在這里您可以看到(地圖圖 2)降雨量、溫度或高度是否決定了世界不同地方的物種數量。圓圈的大小描述了該因素的重要性。針對每個動物組提出了兩個最重要的因素。龍代表所有陸地脊椎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總和)。例如,溫度解釋了北美所有動物群體物種數量的大部分變化,而降雨量和高度范圍在東南亞是最重要的。
免責聲明:本答案或內容為用戶上傳,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遇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