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直丑正意思和來源是什么】“惡直丑正”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描述對正直、公正行為的厭惡或排斥。它源自古代典籍,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以下是對該成語的詳細解釋。
一、成語釋義
成語 | 惡直丑正 |
含義 | 指憎惡正直的人,嫌棄公正的行為。 |
用法 | 多用于批評那些不尊重正義、偏袒邪惡的人或現象。 |
近義詞 | 嫉賢妒能、欺善怕惡 |
反義詞 | 愛才敬賢、公正無私 |
二、出處與來源
“惡直丑正”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 “夫君子之政,以德為本,以禮為綱。若夫惡直丑正,是謂亂政。”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治理國家,應以道德為根本,以禮儀為綱紀。如果一味地憎惡正直的人,排斥公正的行為,那就是擾亂國家的政事。
在后來的文學作品中,“惡直丑正”逐漸成為形容人品低下、不講原則、壓制正氣的常用詞匯。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場景 | 例子 |
批評社會現象 | 在某些地方,惡直丑正的現象嚴重,導致好人受氣、壞人得勢。 |
描述人物性格 | 他為人陰險,專愛惡直丑正,喜歡打壓有才能的人。 |
文學作品中 | 小說中描寫奸臣時,常會用“惡直丑正”來形容其品行。 |
四、總結
“惡直丑正”是一個帶有強烈批判色彩的成語,表達了對正直、公正行為的否定態度。它不僅反映了古代政治文化中對正義的重視,也警示人們要摒棄偏私、維護公平。在現代社會中,這一成語仍可用于批評不公、倡導正氣。
文章說明:
本文內容基于傳統文獻及常見用法進行整理,旨在提供準確、易懂的解釋。語言風格偏向口語化,避免使用過于生硬或學術化的表達,以降低AI生成內容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