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賦翻譯后赤壁賦譯文】《后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在元豐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與《前赤壁賦》并稱“前后赤壁賦”,是蘇軾在黃州貶居期間的重要作品之一。文章通過描繪自然景色與人生感悟,表達了作者豁達超然、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
以下是對《后赤壁賦》的翻譯與原文對照,并以總結加表格的形式進行展示:
一、原文與譯文對照
原文 | 譯文 |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到臨皋亭。兩位客人跟隨我走過黃泥坂。霜露已經降臨,樹葉都落光了。人影在地上,抬頭看見明月,感到高興,于是邊走邊唱,互相回應。 |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 | 不久,我感嘆道:“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肴,月色皎潔,微風清爽,這樣的好夜晚怎么度過呢?”客人說:“現在天色已晚,我撒網捕到一條魚,大嘴細鱗,樣子像松江的鱸魚。可是哪里能弄到酒呢?” |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 于是帶著酒和魚,再次游覽赤壁之下。江水發出聲音,兩岸高聳千尺,山高月小,水位下降,石頭顯露出來。轉眼之間,多少日子過去了,江山已不再是原來的模樣了! |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 | 我便提起衣襟向上爬,踏著險峻的巖石,撥開雜亂的草木,坐在像虎豹一樣的山石上,登上像虬龍般的山道,攀著棲息的鶻鳥的危險巢穴,俯瞰馮夷的幽深宮殿。兩位客人無法跟上來。 |
嘯呼曰:“汝識之乎?此吾所謂‘天地之大美’也。” | 我大聲喊道:“你明白嗎?這就是我所說的‘天地的大美’。” |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去。 | 此時已是半夜,四周寂靜無聲。恰好有一只孤鶴,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黑色的下裳,白色的上衣,發出長長的鳴叫聲,掠過我的船,向西飛去。 |
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 我也悄悄地感到悲傷,肅然起敬,感到它難以久留。于是返回船上,任其漂流,聽憑它停在哪里就休息在那里。 |
時夜既盡,月出東山,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夜色將盡,月亮從東山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露水橫貫江面,水光與天光相連。任憑小船漂浮,越過廣闊的江面。浩浩蕩蕩,好像乘風駕云,不知道停在哪里;輕飄飄的,仿佛脫離塵世,羽化升仙。 |
二、總結
《后赤壁賦》是蘇軾繼《前赤壁賦》之后的又一篇重要作品,二者雖同為赤壁題材,但情感基調略有不同。《前赤壁賦》更側重于哲理思辨,探討人生短暫與宇宙永恒的關系;而《后赤壁賦》則更偏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寫與個人情感的抒發,表現出一種對自然之美與生命意義的深刻體悟。
文章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蘇軾面對逆境時的豁達胸襟與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無論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寫景,還是“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想象,都體現了作者對自然與人生的獨特理解。
三、表格總結
項目 | 內容 |
作品名稱 | 后赤壁賦 |
作者 | 蘇軾 |
創作時間 |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 |
體裁 | 散文 |
主題 | 自然之美、人生感悟、超然心境 |
情感基調 | 悲涼中帶灑脫,沉靜中顯超然 |
藝術特色 | 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富有哲理 |
與《前赤壁賦》對比 | 更重寫景抒情,較少哲理辯論 |
翻譯難點 | 古文意象豐富,需準確傳達意境 |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后赤壁賦》的思想內涵與藝術價值,感受蘇軾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豁達樂觀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