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漢語中,“妄自菲薄”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原文為:“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這里的“妄自菲薄”意指毫無根據地輕視自己,過分地看低自己的能力或價值。
“菲薄”的本義是指微小、輕微,在這里被引申為輕視、看輕。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比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有“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吾居朝中,未嘗見用,是吾才之不如人也,非吾不能也?!逼渲械摹拔磭L見用”與“妄自菲薄”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表達了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謙遜態度,但“妄自菲薄”更強調一種不合理的自我貶低。
需要注意的是,“妄自菲薄”雖含有謙虛之意,但過度的“妄自菲薄”可能會導致自信不足,影響個人的發展和團隊的合作。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應當把握好謙虛與自信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