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作品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古文句子,它們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表達。“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深思的成語。
首先,“煢”字的意思是孤獨無依,“煢煢”則形容孤零零的狀態;“孑”指的是單獨存在的狀態,“孑立”則是獨自站立之意。這兩個詞連用,生動地描繪出一個人孤立無助的情景。而“形影相吊”中的“形”指身體,“影”指身影,合起來表示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扶持。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伴,用來形容孤獨寂寞的心情或處境。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文學家李密的《陳情表》,原文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在這段文字之后,作者進一步描述了自己與祖母之間的深厚感情,以及自己在特殊情況下所面臨的兩難抉擇,這里就用到了“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不僅是一個描述個體生存狀態的詞匯,更是對人類情感的一種細膩刻畫。它讓我們思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性,提醒我們要珍惜親情、友情等珍貴的情感紐帶。同時,這一成語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對于人生價值和個人命運的獨特見解,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