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列寧在《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中說:俄國當前】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國社會處于劇烈動蕩之中。列寧在《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一文中,對當時俄國的局勢進行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歷史使命和行動綱領。這篇文章是布爾什維克黨在十月革命前的重要理論指導文獻。
一、文章核心
列寧指出,二月革命雖然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但這一政權并未真正解決人民的根本問題。相反,它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未能滿足工人、農民和士兵的基本要求。因此,列寧強調,無產階級必須承擔起領導革命的重任,推動革命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
他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主張通過工人、士兵和農民代表會議(即蘇維埃)來掌握國家權力,而不是依賴資產階級政府。同時,列寧也指出,無產階級不能孤立地進行斗爭,必須聯合廣大勞動群眾,特別是農民,形成廣泛的統一戰線。
二、關鍵觀點對比表
內容要點 | 列寧的觀點 | 意義與影響 |
革命性質 | 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未完成其任務 | 指出革命需要進一步深化,由無產階級領導 |
政權歸屬 | 全部政權應歸蘇維埃 | 強調工農兵民主專政的必要性 |
對臨時政府的態度 | 不支持臨時政府,認為其維護舊秩序 | 明確反對妥協,主張奪取政權 |
聯盟對象 | 與農民、士兵等勞動群眾結成聯盟 | 擴大革命基礎,增強力量 |
戰爭態度 | 反對繼續參加帝國主義戰爭 | 提出“不割讓、不賠款”口號,爭取和平 |
革命目標 | 推動社會主義革命 | 為十月革命奠定理論基礎 |
三、現實意義與歷史評價
列寧的這篇文章在當時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為布爾什維克黨指明了行動方向。它不僅揭示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局限性,也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提供了理論依據。從歷史角度看,列寧的主張最終在十月革命中得到實踐,標志著俄國進入社會主義革命的新階段。
此外,該文也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具體歷史條件下的靈活運用,體現了列寧對俄國國情的深刻理解。盡管后來蘇聯的發展經歷了復雜變化,但《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仍是研究俄國革命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文獻。
總結:列寧在《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中,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必須成為革命的領導者,通過蘇維埃掌握政權,推動革命向社會主義邁進。這一思想為十月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中國及其他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