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飧瀉名詞解釋】一、
“飧瀉”是中醫術語,指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或外感濕邪等因素導致的腹瀉癥狀。其特點是大便稀薄、夾雜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常伴有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在中醫理論中,“飧瀉”與“泄瀉”有相似之處,但更強調食物未被充分消化即排出體外的特點。
“飧瀉”多因脾虛失運、濕濁內生、飲食不潔或感受寒濕之邪所致。治療上以健脾化濕、消食導滯為主,常用中藥如白術、茯苓、陳皮、山楂等,同時注意飲食調理,避免生冷油膩食物。
以下為“飧瀉”的詳細分類及特點總結:
二、表格展示
項目 | 內容 |
名稱 | 飧瀉 |
定義 | 中醫術語,指因脾胃虛弱或濕邪內蘊導致的腹瀉,大便稀薄,夾雜未消化食物殘渣。 |
病因 | 飲食不節、脾虛失運、濕濁內生、外感寒濕或飲食不潔。 |
病機 | 脾胃功能失調,運化無力,濕濁內阻,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 |
臨床表現 | 大便稀溏、夾雜食物殘渣、腹脹、食欲減退、舌苔厚膩、脈濡緩。 |
辨證分型 | 1. 脾虛型:面色萎黃、乏力、舌淡苔白。 2. 濕熱型:便黃臭、口苦、小便短赤。 3. 寒濕型:便清稀、畏寒、舌苔白滑。 |
治療原則 | 健脾化濕、消食導滯、溫中散寒。 |
常用方劑 | 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藿香正氣散等。 |
飲食調護 | 忌生冷油膩,宜清淡易消化,如粥類、山藥、蓮子等。 |
三、結語
“飧瀉”是中醫常見病癥之一,與現代醫學中的“消化不良性腹瀉”有一定重合。了解其病因、病機和治療方法,有助于更好地進行預防和調理。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規律,增強體質,避免過度勞累,以減少“飧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