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典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一句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出自《后漢書·班超傳》。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不進入老虎的巢穴,就不可能得到小老虎。它比喻不經歷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或獲得珍貴的東西。
典故來源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講述的是著名外交家和軍事家班超的故事。班超在西域長期駐守,為漢朝開拓了通往西方的通道。有一次,他為了說服西域各國歸附漢朝,親自冒險深入敵境,面對強大的敵人和危險的環境,最終取得了成功。因此,后人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來形容這種敢于冒險、勇于進取的精神。
與表格展示
項目 | 內容 |
成語名稱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出處 | 《后漢書·班超傳》 |
意思 | 不經歷艱險,就不能獲得成功或珍貴的東西 |
典故來源 | 班超在西域冒險作戰,最終取得勝利 |
引申意義 | 鼓勵人們要有勇氣面對困難,勇于挑戰 |
現代應用 | 常用于鼓勵人們在事業、學習、生活中不怕困難、勇于嘗試 |
文化影響 | 成為中華文化中強調勇敢和犧牲精神的象征 |
結語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僅是一個古老的成語,更是一種精神象征。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付出代價和努力。只有敢于面對風險和挑戰,才能收獲真正的成果。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這種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