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翻譯中文】一、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出自《禮記·檀弓下》,是孔子與弟子在路過泰山時所見的一段故事。這段話通過孔子與婦人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苦難與人民的悲慘生活。孔子感嘆:“苛政猛于虎也!”這句話深刻表達了對暴政的批判。
本段文字雖短,但寓意深遠,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對仁政、民本的關注。通過翻譯和解讀,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歷史背景與思想內涵。
二、原文與翻譯對照表
原文 | 翻譯 |
孔子過泰山側 | 孔子路過泰山腳下 |
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 | 有一位婦人在墳墓前哭泣,神情非常悲傷 |
子曰:“何為者也?” | 孔子問:“她為什么這樣呢?” |
對曰:“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 婦人回答:“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又被咬死了。” |
“夫子何為此?” | 孔子問:“那你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 |
“夫子之言,不亦哀乎?” | 婦人說:“先生的話,不也太悲哀了嗎?” |
“吾聞之也:‘苛政猛于虎也。’” | 孔子說:“我聽說過:‘殘暴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兇狠。’” |
三、內容解析
這段文字表面上是孔子與一位婦人的對話,實則借婦人的遭遇反映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婦人一家連續失去親人,不是因為自然災害,而是由于“苛政”,即統治者的壓迫和暴政。孔子借此表達對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對政治清明的呼吁。
從語言風格上看,這段話簡潔有力,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同時,它也體現了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強調統治者應以民為本,減輕賦稅與刑罰,避免“苛政”。
四、總結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不僅是一段歷史記載,更是一則富有哲理的寓言。它提醒我們,一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離不開對人民生活的關注與改善。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如需進一步探討儒家思想或相關歷史背景,可繼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