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原文】《范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一個經典片段,講述了窮書生范進多年苦讀,終于考中舉人后喜極而瘋的故事。該篇通過夸張的描寫諷刺了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扭曲和當時社會對功名的盲目崇拜。
一、
《范進中舉》主要講述的是:范進是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屢試不第,受盡冷眼。直到五十多歲才考中舉人,結果因過度興奮而精神失常。周圍的人先是冷嘲熱諷,后來得知他中舉后又紛紛巴結討好,表現出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故事通過范進的遭遇,深刻揭示了科舉制度下士人的悲慘命運以及社會的虛偽風氣。
二、關鍵人物與情節對比表
人物 | 身份/特點 | 行為表現 | 作者態度 |
范進 | 窮書生,屢試不第 | 多年苦讀,中舉后發瘋 | 諷刺與同情并存 |
胡屠戶 | 范進岳父,市儈 | 中舉前辱罵,中舉后巴結 | 批判其趨炎附勢 |
張鄉紳 | 地方官員 | 拉攏范進,送錢送房 | 揭露官場腐敗 |
胡氏 | 范進妻子 | 支持丈夫,關心其安危 | 表現家庭溫情 |
鄰居 | 普通百姓 | 從中舉前后態度變化 | 反映社會冷漠與勢利 |
三、主題思想
1. 諷刺科舉制度:通過范進中舉后的瘋狂,揭示科舉對讀書人的精神摧殘。
2. 揭露社會現實:展示當時社會對功名的盲目追求,以及人情冷暖的變化。
3. 批判人性弱點:胡屠戶等人的行為反映了人們在利益面前的虛偽與勢利。
四、藝術特色
- 夸張手法:范進中舉后“喜極而瘋”的描寫極具戲劇性,增強諷刺效果。
- 對比手法:中舉前后的態度對比鮮明,突出社會的虛偽。
- 語言生動:對話簡潔犀利,人物形象鮮明,富有生活氣息。
五、結語
《范進中舉》雖為小說片段,卻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病。它不僅是對科舉制度的批判,也是對人性的剖析。通過這一故事,讀者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舊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與社會的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