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是一句具有深刻哲理的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在面對困境時,寧愿保持尊嚴、堅持原則而犧牲生命或利益,也不愿為了保全自身而放棄信念或人格。這句話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對氣節和精神操守的高度重視。
一、成語釋義
詞語 | 含義 |
寧可 | 表示一種選擇,強調在兩種可能性之間更傾向于某一方 |
玉碎 | 比喻珍貴的事物(如人格、理想)被毀壞,象征犧牲 |
不愿 | 表達對另一種選擇的否定 |
瓦全 | 比喻低賤的事物(如妥協、茍活),象征保全 |
整句話的意思是:寧愿像玉一樣破碎,也不愿像瓦片一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它強調的是對尊嚴、信仰、氣節的堅守。
二、出處與歷史背景
該成語最早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原文為:“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講述的是北朝時期,一位名叫元景安的官員因不愿背叛家族信仰而被處死的故事。他的堂兄元景皓則選擇了屈服,最終保全了性命。這段歷史成為后人探討氣節與生存之間關系的重要素材。
三、現實意義與應用
場景 | 應用舉例 |
個人道德選擇 | 在面對不公時,選擇堅持正義而非隨波逐流 |
職場與社會 | 在職場中拒絕做違背良心的事情,即使可能失去工作 |
歷史人物 | 如文天祥、岳飛等忠臣,在國家危難時寧死不屈 |
文學作品 | 多用于描寫英雄人物的堅定意志與高尚情操 |
四、總結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不僅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精神象征。它提醒人們在面對誘惑、壓力和挑戰時,要堅守內心的原則與信念。雖然“玉碎”意味著犧牲,但這種犧牲往往比“瓦全”更有價值,因為它體現了一個人的精神高度和道德底線。
在現代社會中,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鼓勵人們在復雜環境中保持獨立思考與正直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