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中,“吉芬物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類型,其需求量與價格呈現正相關關系,即價格越高,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反而增加。這一現象最早由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在19世紀觀察到,并因此得名。
通常情況下,根據需求定律,商品的價格上漲會導致消費者減少購買,但吉芬物品卻表現出相反的行為。這種反常現象主要出現在某些低收入群體面對生活必需品時。例如,在經濟困難時期,當面包等基本食品價格上漲時,由于這些食品是生活的必需品,消費者的預算有限,他們可能不得不削減其他非必需品的消費,轉而更多地購買價格更高的面包以維持基本生存需求。這種現象被稱為“吉芬悖論”。
吉芬物品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作為低檔品(inferior good)且具有較高的收入彈性,同時替代品的選擇非常有限。正因為如此,它成為經濟學理論中的一個經典案例,用來說明傳統供需規律在特定條件下的例外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吉芬物品并非普遍存在,而是屬于較為特殊的情況。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大多數商品已經不再符合這一特性,因此吉芬物品更多地存在于理論探討或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研究中。
總結而言,“吉芬物品”是對經濟學理論的一種補充說明,幫助我們理解價格機制在不同情境下的復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