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所作的一篇散文,全文短小精煉,語言清麗,意境深遠。文章以一次夜晚的閑游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豁達樂觀的心境。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忽然看到月光照進屋里,心情愉快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人可以一起分享這份樂趣,于是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里的月光像清澈的水一樣明亮,水中的藻類和荇菜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夜沒有月亮?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內容解析:
這篇文章雖短,卻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哲理。蘇軾在被貶謫的處境中,依然能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體現出他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情懷。文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既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感嘆,也是對自身心境的自我安慰。
“庭下如積水空明”這一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月光下的庭院比作清澈的水,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空靈的氛圍,令人仿佛身臨其境。
總結:
《記承天寺夜游》不僅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更是一篇體現蘇軾人生觀和處世態度的作品。它告訴我們,在人生的低谷中,依然可以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快樂。這種豁達與從容,正是中華文化中“士”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