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悔獵文言文翻譯注釋】《張五悔獵》是一篇古代寓言性質的文言短文,通過講述張五因貪獵而悔悟的故事,傳達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本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原文進行翻譯與注釋,并結合內容進行總結分析。
一、原文節選(節選自《古文觀止》或類似典籍)
> 張五者,少好獵。常逐獸于山中,日暮不歸。父憂之,遣人尋之,得于林中。問其故,曰:“吾見虎,欲捕之。”父怒曰:“汝無智,徒取禍耳!”張五慚,遂誓不復獵。
二、翻譯與注釋
原文 | 翻譯 | 注釋 |
張五者,少好獵 | 張五這個人,從小喜歡打獵 | “者”:表示人物;“少”:年少時;“好”:喜歡 |
常逐獸于山中 | 經常在山中追逐野獸 | “逐”:追逐;“于”:在;“山中”:地點 |
日暮不歸 | 天黑了還不回來 | “日暮”:天黑;“不歸”:沒有回家 |
父憂之 | 父親為他擔心 | “憂”:擔憂;“之”:代指張五 |
遣人尋之 | 派人去尋找他 | “遣”:派遣;“尋”:尋找 |
得于林中 | 在樹林中找到他 | “得”:找到;“林中”:地點 |
問其故 | 問他原因 | “問”:詢問;“其故”:他的原因 |
曰:“吾見虎,欲捕之。” | 他說:“我看見老虎,想捕捉它?!? | “曰”:說;“欲”:想要;“捕之”:捕捉它 |
父怒曰:“汝無智,徒取禍耳!” | 父親生氣地說:“你沒有智慧,只會招來災禍!” | “怒”:生氣;“汝”:你;“無智”:沒有智慧;“徒”:只是;“取禍”:招來災禍 |
張五慚,遂誓不復獵 | 張五感到羞愧,于是發誓不再打獵 | “慚”:羞愧;“遂”:于是;“誓”:發誓;“不復獵”:不再打獵 |
三、
《張五悔獵》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沖動。張五因為一時的好奇和沖動,差點陷入危險,最終在父親的勸導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定改正。
文章語言簡練,情節緊湊,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它不僅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也體現了家庭親情中的教導與關懷。
四、表格總結
項目 | 內容 |
文章標題 | 張五悔獵文言文翻譯注釋 |
作者 | 不詳(出自古代寓言) |
主旨 |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做事需謹慎,不可盲目沖動 |
故事結構 | 開頭:張五喜好打獵;發展:追趕野獸不歸;高潮:父親責備;結尾:張五悔悟并誓言改正 |
人物形象 | 張五:沖動、悔悟;父親:慈愛、有智慧 |
啟示 | 要聽取長輩建議,遇事冷靜思考,避免因一時沖動釀成大禍 |
結語:
《張五悔獵》雖短,卻寓意深遠。它提醒我們在面對誘惑和挑戰時,應保持理智與謙遜,學會反思與改正。這樣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