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成語意思介紹】“明察秋毫”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意思是眼睛能夠看清極細小的東西,形容人目光敏銳,觀察細致入微。這個成語常用來稱贊一個人在細節上的洞察力和判斷力非常強。
成語詳解
項目 | 內容 |
成語 | 明察秋毫 |
拼音 | míng chá qiū háo |
出處 | 《孟子·梁惠王上》 |
字面意思 | “明”指視力好,“察”是看清楚,“秋毫”指秋天動物毛發的尖端,極其細微。 |
引申義 | 形容人觀察事物非常細致,能發現別人忽略的細節。 |
用法 | 多用于褒義,形容人的敏銳、細致和理性分析能力。 |
近義詞 | 洞察一切、明辨是非、一絲不茍 |
反義詞 | 視而不見、粗心大意、馬馬虎虎 |
使用場景 | 常用于表揚某人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具有高度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
成語故事(簡要)
“明察秋毫”最早出自《孟子》中的一個寓言。孟子通過比喻說明,一個人如果能看得見最細小的東西,卻看不見明顯的物體,這說明他的觀察方式有問題。后來,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人不僅能看到細節,還能從細節中看出整體,體現出一種深刻而全面的洞察力。
實際應用舉例
- 在工作中,一位項目經理能夠“明察秋毫”,發現項目中的潛在風險,從而避免了重大失誤。
- 在學術研究中,學者對數據的每一個小變化都能“明察秋毫”,從而得出更準確的結論。
-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細心的人往往能“明察秋毫”,察覺他人的情緒變化,給予恰當的關心。
總結
“明察秋毫”不僅是一個形容觀察力的成語,更是一種值得推崇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它提醒我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不僅要看到表面現象,更要深入細節,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