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作馮婦歷史典故】“再作馮婦”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下》。這個成語原本用來形容一個人再次去做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已經放棄或不再從事的工作或行為。在古代,馮婦是一個以打虎為職業的人,后來他放棄了這個職業,但有一次遇到老虎,他又忍不住出手相助,因此被后人稱為“再作馮婦”。
這一典故常用于批評那些明知不該做某事,卻仍然重蹈覆轍的人。它強調了人的行為習慣和選擇的重要性,也提醒人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一、典故原文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 又曰:“昔者有馮婦,善搏虎,卒為善士。后有虎而欲殺之,馮婦又為善士矣。”
二、典故含義總結
項目 | 內容 |
出處 | 《孟子·盡心下》 |
主題 | 人的行為與選擇、重復錯誤 |
原意 | 馮婦原本不打虎,但再次打虎,表示重復舊習 |
引申義 | 批評人明知不該做某事,卻仍重蹈覆轍 |
使用場合 | 多用于批評人的固執、反復無常或缺乏自我反省 |
三、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再作馮婦”常被用來形容一些人雖然知道某些行為不好,但仍然忍不住去做。比如:
- 有人明明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卻還是經常熬夜;
- 有人明知吸煙有害健康,卻仍然戒不掉;
- 有人明知沉迷游戲會影響學習,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
這些行為都屬于“再作馮婦”的表現,反映出個體在面對誘惑時的無力感和意志力的薄弱。
四、啟示與反思
1. 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弱點和習慣,才能更好地控制行為。
2. 堅定意志:面對誘惑時,需要更強的自制力和決心。
3. 持續改進:不要因為一次失敗就放棄改變,堅持才是關鍵。
五、總結
“再作馮婦”不僅是一個歷史典故,更是一種人生智慧。它提醒我們,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堅定的信念,避免因一時沖動而重復犯錯。只有不斷反思、不斷進步,才能真正實現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