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樂善好施什么意思】“樂善好施”是一個常見的漢語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喜歡做善事、樂于幫助他人,并且愿意慷慨地給予別人幫助或財物。這個成語不僅體現了個人的善良本性,也反映了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詞語解釋
詞語 | 樂善好施 |
拼音 | lè shàn hào shī |
含義 | 喜歡做善事,樂于施舍別人,形容人熱心助人、富有同情心。 |
出處 | 《后漢書·王符傳》:“夫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體也;智者,知也;信者,誠也。……故君子樂善好施,不以貧賤而改志。” |
近義詞 | 樂于助人、扶危濟困、慷慨大方 |
反義詞 | 恩將仇報、吝嗇小氣、冷酷無情 |
二、詞語用法
“樂善好施”多用于描述人的性格或行為特征,常見于書面語中,也可用于口語表達。例如:
- 他從小樂善好施,經常幫助鄰居。
- 這位企業家樂善好施,多次為公益事業捐款。
在使用時,通常搭配“的人”、“的行為”等結構,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正面評價。
三、詞語意義與現實應用
“樂善好施”不僅是對個人品德的肯定,也是一種社會價值觀的體現。在現代社會中,鼓勵人們樂善好施,有助于營造和諧、互助的社會氛圍。無論是捐款、志愿服務,還是日常生活中對他人的幫助,都是“樂善好施”的具體表現。
同時,這一詞語也提醒我們,善良和慷慨是值得推崇的美德,能夠帶來內心的滿足感與社會的認可。
四、總結
“樂善好施”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成語,用來形容那些樂于行善、樂于幫助他人的人。它不僅表達了個人的善良本質,也傳遞了社會正能量。通過了解和運用這一詞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踐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