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耳提面命有什么典故】“耳提面命”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常用來形容長輩對晚輩的懇切教導或叮囑。這個成語不僅富有文化底蘊,還蘊含著深刻的人際關系和教育意義。下面我們從出處、含義、用法以及相關典故等方面進行總結。
一、成語出處
“耳提面命”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抑》:
> “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匪我言耄,爾言不善,汝則莫逃。命我諸父,令汝小子,無背爾祖,無辱爾父。”
后世在引用時,將“耳提面命”作為成語使用,意指長輩親自在耳邊提醒、當面教導,語重心長。
二、成語含義
項目 | 內容 |
字面意思 | 耳朵被提到,面孔面對面,形容親耳聽到、當面教誨 |
引申義 | 形容長輩對晚輩的殷切教誨、關心與叮囑 |
情感色彩 | 正面、尊重、關愛 |
三、成語用法
- 適用對象:多用于長輩對晚輩的教導,也可用于老師對學生。
- 使用場景:正式場合、書面表達中較為常見,口語中較少使用。
- 例句:
- 父親當年耳提面命,教導我要誠實做人。
- 老師耳提面命,讓我在學習上更加努力。
四、相關典故
典故名稱 | 出處 | 內容簡述 |
《詩經·大雅·抑》 | 《詩經》 | 古代詩歌中記載了君主對臣子的訓誡,后演變為“耳提面命”的典故 |
周公訓子 | 《論語》等文獻 | 周公曾親自教導兒子,體現了父親對子女的深切期望 |
諸葛亮教子 | 《三國志》 | 諸葛亮對兒子諸葛瞻的嚴格要求,也體現“耳提面命”的精神 |
五、總結
“耳提面命”不僅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重視家庭教育的精神體現。它強調的是面對面、直接的交流方式,體現出一種深厚的情感和責任感。在現代社會中,雖然溝通方式發生了變化,但這種“耳提面命”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
成語 | 耳提面命 |
出處 | 《詩經·大雅·抑》 |
含義 | 長輩親耳教導、當面叮囑 |
用法 | 多用于長輩對晚輩的教導 |
情感 | 正面、尊重、關愛 |
典故 | 周公、諸葛亮等人物故事 |
通過了解“耳提面命”的來源和含義,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成語背后的文化內涵,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那些真誠的教導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