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次放學回家,最期待的就是廚房里飄來的那一縷熟悉香味。那是媽媽在熬湯的香氣,是家的味道。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道“媽媽教我做的蓬蒿菜黃魚羹”。
這道湯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滿滿的家常智慧。黃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搭配上清香爽口的蓬蒿菜,不僅味道鮮美,還能清熱解毒、健脾開胃。尤其是夏天,一碗熱騰騰的黃魚羹下肚,整個人都舒服了。
記得第一次跟著媽媽學做這道湯時,我還覺得挺難的。媽媽一邊洗魚一邊告訴我:“選魚要新鮮,黃魚最好是活的,這樣湯才清甜。”她把魚去鱗、去內臟后,用清水反復沖洗干凈,再切成小塊備用。接著,她拿出一把洗凈的蓬蒿菜,切成段,放在一旁待用。
鍋里加水燒開,放入魚塊,小火慢燉。這時候,媽媽會說:“火不能太大,否則魚肉容易散,湯也不清亮。”等魚煮出白沫后,她會用勺子輕輕撇去浮沫,然后加入適量的姜片和料酒去腥提香。
大約煮了十分鐘左右,媽媽開始放蓬蒿菜。她說:“蓬蒿菜不能煮太久,不然會變老,失去原有的清香。”于是,她把切好的菜倒進鍋中,輕輕攪動幾下,再煮三五分鐘即可。
最后,她撒上一點鹽和少許白胡椒粉,再淋上幾滴香油,一碗香氣撲鼻的黃魚羹就完成了。我迫不及待地嘗了一口,鮮美的湯汁配上嫩滑的魚肉和清爽的蔬菜,簡直讓人回味無窮。
后來,我也學會了自己做這道湯。雖然手藝不如媽媽,但每次端上桌,家人總是夸贊不已。這不僅是一道菜,更是一種回憶,一種親情的延續。
如今,每當我在外地想念家的味道時,總會想起那碗“媽媽教我做的蓬蒿菜黃魚羹”。它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我心中最溫暖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