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爾而笑出處于哪里】“莞爾而笑”是一個常見的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微笑著、含蓄地表達愉悅或得意。這個詞語出自古代文獻,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學意義。本文將從出處、含義、用法等方面進行總結,并通過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關信息。
一、
“莞爾而笑”最早見于《論語·陽貨》篇,原文為:“子曰:‘吾與點也!’”孔子在聽曾點(即曾皙)描述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后,表示贊同,說“吾與點也!”而“莞爾而笑”則是對這種情景的生動描寫。后世多用于形容人含蓄、優雅地微笑,帶有幾分自得或從容不迫的意味。
該詞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在描寫人物神態時,能夠傳達出一種溫婉、內斂的情感。現代漢語中,“莞爾而笑”雖不如“哈哈大笑”那樣常見,但依然保留著其獨特的文化韻味。
此外,該成語在使用時需要注意語境,不宜過于隨意,否則可能顯得生硬或不符合現代口語習慣。
二、表格展示
項目 | 內容 |
成語名稱 | 莞爾而笑 |
出處 | 《論語·陽貨》 |
原文出處 | “子曰:‘吾與點也!’”(孔子對曾點的贊賞) |
含義 | 形容人含蓄、優雅地微笑,帶有幾分自得或從容不迫 |
用法 |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描寫人物神態 |
語境要求 | 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不適合過于口語化的場合 |
現代使用情況 | 較少用于日常對話,仍保留文學色彩 |
近義詞 | 微笑、淺笑、含笑 |
反義詞 | 大笑、狂笑、獰笑 |
三、結語
“莞爾而笑”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經典表達,不僅體現了古人對情感表達的細膩把握,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對溫和、含蓄之美的推崇。在現代語境中,雖然它不再頻繁出現在日常交流中,但其文化價值依然值得我們去了解和傳承。通過對其出處、含義及用法的梳理,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成語背后的歷史與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