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古詩原文及賞析】《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民歌,出自《樂府詩集》,流傳至今,廣為傳誦。它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北方草原的壯闊景象,表達了游牧民族對家鄉的熱愛和對自然的贊美。以下是對《敕勒歌》的原文、作者背景及賞析內容的總結,并通過表格形式進行清晰展示。
一、原文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二、作者與背景
- 作者:無明確記載,屬于北朝時期的敕勒族民歌。
- 創作背景:敕勒族是古代活躍于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內蒙古一帶。這首詩反映了他們生活的環境和對自然的深刻感受。
- 體裁:樂府詩,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和地域特色。
三、詩歌賞析
《敕勒歌》語言質樸,意境開闊,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北方草原的壯麗畫卷。全詩通過對天空、草原、風、草、牛羊等自然元素的描寫,展現了北方草原的遼闊與生機。詩中“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繪了天空與大地的廣闊無邊,增強了畫面感。
此外,詩中的“天蒼蒼,野茫茫”兩句,既寫出了草原的遼遠,也傳達出一種悠遠而寧靜的情感氛圍。最后“風吹草低見牛羊”則生動地表現了草原上的動態之美,使整首詩充滿生活氣息和自然情趣。
四、總結與表格展示
項目 | 內容 |
詩歌名稱 | 敕勒歌 |
作者 | 不詳(北朝敕勒族民歌) |
體裁 | 樂府詩 |
創作背景 | 北朝時期,反映敕勒族游牧生活 |
原文 |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賞析要點 | 1. 意境開闊,描繪草原壯麗景色; 2. 語言簡練,富有畫面感; 3. 表達對自然與家鄉的熱愛。 |
代表句 |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風吹草低見牛羊” |
文化意義 | 展現北方游牧文化,體現民族情感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 |
五、結語
《敕勒歌》雖短小精悍,卻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它不僅是一首描繪自然風光的詩,更是一首表達民族情感與生活智慧的作品。在今天,它依然能夠引發人們對自然、故鄉和生活的深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