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原文及翻譯】《漁父》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所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收錄于《楚辭·九章》中。文章通過漁父與屈原的對話,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士人面對社會動蕩時的不同態度。
一、
《漁父》以屈原被流放后,在江邊遇到一位漁父為引子,展開一段富有哲理意味的對話。漁父勸屈原隨波逐流、順其自然,而屈原則堅持自己的高潔志向,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最終,屈原選擇投江自盡,表現出他對理想的執著與殉道精神。
這篇文章語言簡練,寓意深遠,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楚辭風格的重要文本之一。
二、原文及翻譯對照表
原文 | 翻譯 |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 屈原被流放后,來到江邊,邊走邊吟誦,神情憔悴,面容枯瘦。 |
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 漁父搖著船槳離開,唱道:“滄浪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渾濁啊,可以洗我的腳。” |
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 世人都混濁,唯我清白;眾人都醉了,唯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 怎么能讓自己純潔的身心,沾染世俗的塵埃呢? |
于是屈原遂投汨羅以死。 | 于是屈原就投汨羅江而死。 |
三、文章特點
- 象征性強:通過“滄浪之水”象征社會環境,表達出屈原對現實的無奈。
- 對話形式:采用漁父與屈原的對話,增強了文章的思辨性和文學性。
- 情感濃烈:全文情感真摯,體現了屈原對理想與人格的堅守。
四、歷史意義
《漁父》不僅是屈原個人精神的寫照,也反映了戰國時期士人階層的思想沖突。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常被后人引用和改編,成為表達高潔情操與人生選擇的經典文本。
結語
《漁父》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優美的語言,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它不僅展現了屈原的高尚品格,也引發了人們對人生價值與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