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耳濡目染簡單介紹】“耳濡目染”是一個常見的漢語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在長期的環境或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某種影響。這個成語強調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說明一個人的思想、行為或習慣可能在不經意間被周圍的人或事所改變。
該成語出自唐代韓愈的《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原文為:“耳濡而目染,不學以能。”意思是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用學習也能掌握。后來逐漸演變為我們現在常用的“耳濡目染”。
以下是關于“耳濡目染”的詳細解析:
項目 | 內容 |
成語名稱 | 耳濡目染 |
拼音 | ěr rú mù rǎn |
出處 |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 |
釋義 | 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指受外界影響而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 |
用法 | 作謂語、定語、賓語;多用于描述人受環境影響 |
近義詞 | 潛移默化、耳聞目睹 |
反義詞 | 置若罔聞、視而不見 |
例句 | 在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中長大,他自然耳濡目染,養成了積極向上的性格。 |
“耳濡目染”不僅是一個語言表達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它提醒我們,身處什么樣的環境,就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選擇良好的環境和榜樣,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