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2021年如果通脹抬升也可能對房價有些推升之效 但房住不炒可能不再僅僅是政策宣誓
鐘偉(民生加銀基金首席經濟學家)
世間之事,不妨笑談洗蒼涼;樓市沉浮,轉身已是廿年。我關注地產純屬偶然,主因系為當年太多口齒不清、語焉不詳的所謂學者演講震驚,此后作為中國房地產的旁觀者、思考者持續關注至今。種種跡象告訴我們,行業周期使然,房地產已是“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了。
一是輿情高光早已不再了。如同今日的騰訊阿里美團霸屏一樣,十多年前房地產絕對是熱議的核心。從央媒到地方都市報,從峰會論壇到開盤盛典,地產始終在舞臺中央。有的說房地產是支柱產業,有的說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有的說樓市已是泡沫前夜,有的說樓市是剛性泡沫等等。如今,提及房子仍讓人又愛又恨,但樓市肯定不在熱搜詞匯中,開發商也不再萬眾矚目,從2017年下半年以來,地產像極了失去票房和粉絲的昔日一線明星,2018年以來,若剔除越演越烈的聯營合作開發導致行業數據虛夸約20%,應該說地產開發銷售的鼎盛期已悄悄過去。這多少提示我們,房地產的野蠻生長、草莽英雄時代結束了。
二是房子差不多夠了。經過廿年急風暴雨般的成長,中國人均居住面積超過30平米,套戶比達1.07,國人的自有住房率在全球也是前列。盡管平均數可能掩蓋了許多問題,但房子總體上和中國經濟所處的階段差不多,從溫飽向小康過渡。有房住不一定意味著住得舒適,中國城鎮居民仍有約50%的人住在上世紀的老破小里,有20%的人住在房齡超過10年的舊房里,真正住在比較新的房屋中的人也就30%。中國一線城市仍有超過25%的常住人口依賴租房度日。每年新增新婚離婚家庭數,以及住房更新戶數,從中能看出一些趨勢,仍能支撐樓市產銷在高位維持十數年。但房子從存量上看差不多夠了,至于從重點城市和房屋質量上看,還不盡如人意。地產差不多已過了數量高速增長的高光時刻,而臻善求質之路還很長。
三是涉房政策也就這樣了。在2017年之前,涉房政策受到諸多因素,尤其是經濟波動的影響,政策頻仍且動態不一致,數年數變是常態。2016年底,“房住不炒”逐漸清晰并被廣泛解讀,從2017年3月至今,涉房政策以穩地價、穩房價和穩預期為核心,推出穩定樓市的長效機制,至今政策框架沒有劇變。房地產這棵樹再大,也不能長到天上去。2017年至今,其間有中美貿易摩擦,有新冠疫情等導致經濟起伏,但涉房調控再也沒有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短期政策而生變。“房價永遠上漲”的市場預期早已不復舊觀。非重點城市的樓市穩中有落已是常態。在可預見的未來,比如說“十四五”期間,樓市調控基調改弦更張的可能性,全國房價不合理普漲的可能性,都可說是微乎其微了。
四是開發銷售模式艱難了。難不難甚至都不需要太深奧的分析,2015年之前,開發商在富豪榜單上分量很重,此后明顯退潮。同時上市房企也得不到投資者的追捧,2011年以來,地產10強的市值大約增長了3倍,估值總體上處于被下殺狀態。這些折射出高負債、高周轉、高成長的“三高”路線已難以為繼。目前開發銷售規模受到很大制約,制約可形容為地貴、錢緊、價抑。獲取優質土儲越來越貴越來越難,好地好項目要政府批出好價也很困難,一些重點城市甚至出現一二手價格倒掛、認籌如同買彩票的奇葩現象。不僅如此,開發商遭遇到了持續嚴峻的金融氛圍,前有央行的三條紅線,后有郭樹清主席指出,銀行信貸中,涉房信貸占比約39%,非銀涉房融資比例更高,已構成系統性風險的首要因素。可見開發商遭遇銷售利潤率不斷縮水、土地獲取日益依賴勾兌、產品去化總體趨緩、涉房稅費不減、融資收緊和報表修飾難度加大等諸多挑戰。
五是房價很不便宜了。如無意外,中國可能在2021或2022年達到高收入國家的門檻,而此前,中國主要城市的房價恐怕早已是發達國家水平。房價真的不便宜了。中國百強縣的絕大多數,房價不低于萬元。在一線城市,一套房更是要努力一輩子的事。一個虛擬的例子,是假定有兩個優秀的985高校畢業生,都幸運地在京滬深的金融機構找到了工作,其職業生涯也算中規中矩溫和攀爬,那么其30年整個職業生涯的稅后收入可能在800萬元-1000萬元,而一套還算說得過去的住宅連本帶息至少要八九百萬,這需要這對年輕人雙方父母提供約三四百萬的購房首付,并且在職業生涯的前10年始終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假定小家庭30年基本生活開銷300萬,育兒約需100萬,旅游及購換車需100萬。那么這對努力打拼的優秀的年輕人在退休時,其實手中僅有三五百萬積蓄而已,這還需要假定他們沒有太多的贍養父母或供子女海外留學的壓力。到如今,重點城市的房價,確實已大部分年輕一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了。隨著中國加速老齡化和家庭凈儲蓄率的持續下滑,普羅大眾對高房價的耐受力越來越弱。
六是炒房沒什么意思了。這倒不是說買房就會套牢,但從資產配置角度看,輕松炒房輕易獲利的機會在收縮。以往高光時刻的售樓處摩肩接踵,目前各種調控機制使得隨意購房變得很困難,而通過銀行按揭來炒房加杠桿更困難。同時,房價已不復普遍上漲的舊觀。為什么少部分人還熱衷于炒房?原因在于滬深等少數城市還殘存一些新舊房價倒掛的碎片化機會。尤其深圳集聚了諸多新興產業和年輕大學生。據此套利也要小心,價格倒掛意味著新房品質通常不會太講究,隨著市場預期的變化,這種倒掛也會收縮甚至消失。天津廈門福州等都是例證。和前50分位的股票基金相比,和相對穩健的信托產品相比,炒房的收益也不再有什么優勢。更何況房產交易稅費和流動性貼水,使得房價微漲十來個百分點,也并不意味著獲利。
看起來,隨著疾風驟雨的廿年城市化歷程,房地產逐漸告別了高光時刻。明智的投資應當穿越經濟周期,擁抱朝陽產業。廿年前的房地產是朝陽,這也是為什么萬科上市以來,股價上漲逾300倍,名列A股前五大牛股;這也是為什么新世紀以來,約有13%的中國富人是通過炒房致富的,炒房曾是位列創業和打工之后的第三大致富因素。但如今中國樓市可能真的走入新常態了,房地產仍是數十萬億的重要產業,再期待房價普漲暴漲可能不現實。認清行業周期如此重要,郵政曾是19世紀末期美國極顯赫的產業,據說全美有約10%的耕地用來提供郵政系統馬匹所需之草料,如今呢?在中國有八分錢郵票記憶的人群恐怕不再年輕了。
盡管如今一二手房價倒掛的現象仍局部殘存,盡管2021年如果通脹抬升也可能對房價有些推升之效,盡管在一線擁房從來不是易事,但房住不炒可能不再僅僅是政策宣誓,而是樓市大趨勢。除少部分重點城市的優質樓盤之外,恐怕絕大多數房屋已很難再炒作。甚至更宜減持。除非你是已實現人生小目標的有錢人,否則你也許要考慮走出房價永遠上漲的執念了。
免責聲明:本答案或內容為用戶上傳,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遇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