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四》是南朝詩人鮑照所作的一組《行路難》中的第四首。這一組詩以“行路難”為題,借古樂府舊題抒發了詩人對人生道路艱難、命運多舛的感慨與思考。其中,“其四”尤為典型,表達了作者在仕途坎坷、懷才不遇的境遇下,內心的憤懣與無奈。
全詩如下:
>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浮云。
>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 朝出與親辭,暮還復相見。
> 其實,這首詩并不像表面那樣簡單明了,它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和復雜的心理活動。
開篇“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浮云”,描繪了一個內心極度壓抑的場景。面對食物卻無心進食,心中積郁難平,只能拔劍揮舞,試圖將心中的苦悶釋放出來。這里的“浮云”象征著現實的阻礙與人生的迷茫,也暗示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與現實之間的沖突。
接下來“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則直接點出了詩人內心的不甘與憤怒。他質問自己,人生短暫,為何要如此屈辱地活著?“蹀躞”意為小步慢走,形容拘謹、受束縛的樣子;“垂羽翼”則是比喻失去自由與抱負。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自身處境的強烈不滿,也透露出一種強烈的自我覺醒意識。
隨后的“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似乎是在表達一種退隱之志,但細細品味,卻并非真正的消極逃避,而是對現實的一種無奈妥協。詩人雖被貶官,卻并未完全放棄理想,只是暫時選擇回歸家庭,尋找片刻的安寧。
最后兩句“朝出與親辭,暮還復相見”看似平淡,實則意味深長。早晨出門與親人告別,傍晚歸來又能重聚,這種日常的溫情,反襯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與失落。他雖身處家庭之中,卻無法真正擺脫精神上的漂泊感。
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真摯,既有豪邁之氣,又不乏沉郁之情。鮑照通過這首詩,不僅展現了個人的遭遇,也反映了當時士人階層普遍面臨的困境——才華橫溢卻難以施展,壯志未酬卻被迫低頭。
在文學史上,《擬行路難》系列以其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強烈的個人情感而著稱。而“其四”更是其中的代表之作,體現了鮑照作為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文人的精神世界。盡管時代久遠,但詩中所傳達的情感與思考,至今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總的來說,《擬行路難·其四》不僅是一首抒情詩,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古代文人在社會動蕩與個人命運交織下的復雜心態。它提醒我們,在面對生活的艱難與挫折時,保持內心的堅持與清醒,或許才是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