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中,很多漢字雖然字形簡單,但其含義豐富,搭配靈活。其中,“躇”這個字雖然不常見,卻也有不少常見的詞語組合。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一下,“躇”可以組成哪些詞語,以及它們的含義和用法。
“躇”字的基本意思是“徘徊、猶豫”,常用于表示人在行動前的遲疑或不安。它多與“步”字結合,形成“躊躇”一詞,是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之一。
一、“躊躇”——最常見搭配
“躊躇”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詞語,意思是猶豫不決、遲疑不前。例如:
- 他站在門口,躊躇了一會兒,才鼓起勇氣進去。
- 面對困難,她一度躊躇不前,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
這個詞常用于描寫人物在關鍵時刻的心理狀態,具有較強的文學色彩。
二、“踟躕”——與“躊躇”相近的表達
“踟躕”也是由“躇”構成的一個詞語,意思與“躊躇”相近,都表示徘徊、猶豫。不過,“踟躕”更偏書面語,常用于文學作品中:
- 他踟躕在舊地,回憶往昔。
- 她踟躕良久,終于開口說話。
雖然“踟躕”與“躊躇”意思相近,但“踟躕”更強調動作上的停留,而“躊躇”則更偏向心理層面的猶豫。
三、其他相關詞語
除了“躊躇”和“踟躕”,“躇”字還出現在一些不太常見的詞語中,如:
- 趑趄:意為進退兩難,與“躊躇”類似,但更多用于描述行動上的遲緩。
- 逡巡:指徘徊不前,也帶有猶豫之意,多用于古代文獻中。
這些詞語雖然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特定語境下能夠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四、總結
“躇”作為一個較為生僻的漢字,主要通過與其他字組合形成詞語,表達“猶豫、徘徊”的意思。其中,“躊躇”是最常見、最常用的詞語,廣泛應用于現代漢語中。而“踟躕”、“趑趄”等詞則多見于文學或古文之中。
了解這些詞語不僅有助于提升我們的語言能力,也能更好地理解漢語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如果你對漢字的構詞規律感興趣,還可以繼續探索更多類似的生僻字,你會發現,每一個字背后都藏著一段文化與歷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