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檗是什么意思,發音是什么?】“檗”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字,常出現在古文或特定語境中。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字的意義和讀音,本文將從含義、發音、用法等方面進行總結,并以表格形式呈現。
一、
“檗”字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主要出現在一些專業術語或古文中。其本義是指一種樹皮,尤其是某些樹木的外層樹皮,具有苦味,常用于中藥或傳統工藝中。此外,“檗”也常與“黃檗”連用,指一種植物,學名為 Phellodendron amurense,又稱“黃柏”,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
在發音方面,“檗”的拼音是 bò,屬于第四聲,需要注意不要誤讀為“bái”或其他聲調。
在書寫上,“檗”字結構為左右結構,左邊是“木”,右邊是“白”,整體筆畫較多,書寫時需注意結構的平衡。
二、表格展示
項目 | 內容 |
漢字 | 薄(繁體)/檗(簡體) |
拼音 | bò |
注音符號 | ㄅㄛˋ |
部首 | 木 |
總筆畫 | 15畫 |
字義 | 1. 樹皮,尤指某些樹木的外層樹皮 2. 黃檗,一種中藥材 |
用法 | 多見于古文或中藥術語中 |
常見詞組 | 黃檗、檗樹 |
造句示例 | 黃檗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
三、注意事項
- “檗”字雖然不常見,但在涉及中醫藥、植物學或古文閱讀時可能會遇到。
- 發音為 bò,不是“bái”或“bó”,需要特別注意。
- 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頻率極低,建議根據具體語境判斷是否需要使用。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對“檗”字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如果你在閱讀古籍或藥典時遇到這個字,可以參考本文的解釋和發音信息,幫助更好地理解其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