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過泰山側全文翻譯】《孔子過泰山側》是《禮記·檀弓下》中的一篇短文,講述孔子路過泰山時,聽到一位婦人在哭訴自己的遭遇,從而引發他對社會現實的感慨。文章雖短,但寓意深刻,體現了儒家對仁政與人道主義的關注。
一、原文與翻譯總結
原文 | 翻譯 |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 | 孔子路過泰山腳下,看到一位婦人在墓前悲傷地哭泣。孔子停下車,恭敬地傾聽她的哭聲。 |
夫子曰:“吾聞之也: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 孔子說:“我聽說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別人的羊,他卻去告發。” |
“魯人之父子相隱,天下之通義也。” | “魯國的父子之間互相隱瞞,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
“今丘也,見其一而不見其二,是必以盜為善也。” | “現在我只看到她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她的另一面,這一定是把盜竊當作美德了。” |
“于是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 | 于是讓子路去問她:“你哭得這么悲傷,好像有很深的憂愁。” |
“曰:‘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 她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咬死了。” |
“夫子曰:‘何為不去也?’” | 孔子問:“那你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 |
“曰:‘無苛政。’” | 她回答:“這里沒有苛刻的政令。” |
“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 孔子說:“你們要記住啊!嚴酷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可怕!” |
二、
這篇文章通過孔子與婦人的對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苛政對百姓的危害遠大于自然災難。婦人一家接連喪命,不是因為老虎,而是因為地方官吏的暴政。孔子因此感嘆“苛政猛于虎”,強調治理國家應以民為本,減輕賦稅、改善民生,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文章語言簡練,情感真摯,展現了孔子對人民疾苦的深切關懷和對社會不公的批判精神。
三、關鍵詞歸納
關鍵詞 | 含義 |
泰山側 | 孔子經過的地方,象征古代社會的基層生活 |
婦人 | 代表受壓迫的普通百姓 |
虎 | 象征自然災害或外在威脅 |
苛政 | 指統治者的暴政或不合理的政策 |
仁政 | 孔子提倡的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
四、啟示與思考
1. 政治清明是社會穩定的基礎
文章提醒我們,一個國家的治理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百姓的生活質量。
2. 關注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
孔子之所以動容,是因為他看到了最底層人民的苦難,而非表面現象。
3. 倡導仁愛與公正
孔子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反對殘暴統治,這種思想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結語:
《孔子過泰山側》雖短,卻蘊含著深厚的思想內涵。它不僅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更是對后世政治倫理的重要啟示。通過這篇短文,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中“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