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稱人的(員外是什么意思)】“員外”一詞在古代漢語中常用于指代某種官職或身份,但其含義隨著歷史的發展有所變化。在現代語境中,“員外”有時被用來形容富有的商人或地主,但在古代,它有更具體的含義和用法。
以下是對“員外”一詞的詳細總結,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不同歷史時期的含義與使用情況。
一、
“員外”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原為官職名稱,意為“正員之外”的官員,屬于編制以外的職位。這類官員通常沒有實權,但享有俸祿,多用于安置宗室、功臣或退職官員。到了宋代,“員外”逐漸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不再具有實際職務意義。
在明清時期,“員外”更多地被用作對有錢人的一種尊稱,尤其是那些沒有正式官職但經濟實力雄厚的人。這種稱呼帶有一定諷刺意味,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財富與權力關系的看法。
此外,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員外”也常被用來指代地方上的富戶或地主,如《西游記》中的“員外”形象,往往帶有幽默或諷刺色彩。
總體來看,“員外”一詞從最初的官職名稱,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身份的象征,甚至成為對某些階層的戲稱。
二、表格:古代“員外”的含義及使用情況
時期 | 含義說明 | 使用背景 | 示例或出處 |
唐代 | 官職名稱,指“正員之外”的官員,無實權但有俸祿 | 安置宗室、功臣或退職官員 | 《新唐書·百官志》 |
宋代 | 轉變為榮譽稱號,不再有實際職務,多用于安撫或賞賜 | 社會穩定期,官員退休后授予 | 《宋史·職官志》 |
明清時期 | 多用于稱呼富商、地主,帶有一定諷刺意味,有時作為尊稱 | 商業發展,社會階層分化 | 《儒林外史》《西游記》 |
民間文學 | 常用于描繪富戶或地主,形象多為貪婪、吝嗇,帶有諷刺意味 | 文學創作中塑造人物形象 | 《紅樓夢》《聊齋志異》 |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員外”一詞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從最初的官職到后來的社會身份象征,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和文化觀念的變化。了解這一詞匯的歷史演變,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會的風貌與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