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往矣什么意思俱往矣的出處】“俱往矣”是一句富有歷史感和哲理意味的詞語,常用于表達對過往事物的總結與感慨。它不僅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也常見于現代語境中,用來表達對過去的回顧與對未來的展望。
以下是對“俱往矣”的含義及其出處的詳細解析:
一、
“俱往矣”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文為:“項王笑曰:‘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四百余人。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以示諸君。’于是項王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乃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殺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項王笑曰:‘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雖然“俱往矣”并未直接出現在這段文字中,但后人常引用“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來引申出“俱往矣”這一說法,意指“過去的一切都已成為歷史”。
在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成為廣為人知的句子,這里的“俱往矣”則表達了對歷史英雄的回顧與對新時代的期許。
二、表格形式總結
項目 | 內容說明 |
詞語含義 | “俱往矣”意為“一切都已過去”,多用于表達對過去的總結或感慨。 |
出處來源 | 最早見于《史記·項羽本紀》,后被廣泛引用,尤其在毛澤東的詩詞中廣為流傳。 |
經典用法 | 毛澤東《沁園春·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文化意義 | 表達對歷史的回顧,同時強調現實與未來的重要性,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
現代使用 | 常用于文章、演講、影視作品中,表達對過去的反思與對未來的期待。 |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俱往矣”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詞匯,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時代的變遷。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它都在不同語境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