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第三十六計是什么計】《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法中的經典之作,內容涵蓋戰爭、謀略與處世智慧,流傳至今仍被廣泛研究和應用。在眾多計策中,每一計都有其獨特的含義和適用情境。那么,三十六計中第三十六計到底是什么計?下面將從整體概述入手,結合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答案。
一、三十六計簡介
《三十六計》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最早見于明代的《孫子兵法》相關注釋中,后經整理形成完整體系。全書分為六套計策,每套六計,共三十六計。這些計策不僅用于戰場,也常被應用于政治、商業、人際交往等各個領域。
二、第三十六計是什么計?
根據傳統版本,《三十六計》的第三十六計是:
> 走為上計
“走為上計”意指在無法取勝或形勢不利時,選擇撤退、避讓,以保存實力、等待時機。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策略,強調靈活應變和生存優先。
三、三十六計簡要總結(附表格)
序號 | 計策名稱 | 簡要解釋 | 適用場景 |
1 | 金蟬脫殼 | 用假象迷惑敵人,自己悄然撤離 | 戰場撤退、危機應對 |
2 | 欲擒故縱 | 先放松控制,再出其不意抓住對方 | 對敵談判、心理博弈 |
3 | 拋磚引玉 | 用小利引誘敵人,暴露其弱點 | 騙取情報、設下陷阱 |
4 | 調虎離山 | 引開敵人主力,便于攻擊其他目標 | 分散敵軍、制造機會 |
5 | 聲東擊西 | 聲稱進攻東方,實際攻擊西方 | 混淆視聽、出其不意 |
6 | 圍魏救趙 | 攻打敵方后方,迫使敵方回援 | 救援被圍、牽制敵人 |
7 | 以逸待勞 | 保持體力,等待敵人疲憊后再出擊 | 長期對峙、消耗戰 |
8 | 借刀殺人 | 利用第三方力量打擊敵人 | 借勢而為、避免直接沖突 |
9 | 趁火打劫 | 在混亂中獲取利益 | 亂中取利、乘虛而入 |
10 | 偷梁換柱 | 替換關鍵部分,達到控制目的 | 偽裝、篡改、操控 |
11 | 笑里藏刀 | 表面友好,實則暗藏殺機 | 偽裝善意、伺機反擊 |
12 | 李代桃僵 | 用他人代替自己承擔風險 | 保護自己、轉移責任 |
13 | 順手牽羊 | 順帶奪取小利,不費力 | 小規模搶奪、借機獲利 |
14 | 打草驚蛇 | 試探敵人反應,防止被發現 | 探查敵情、引出對手 |
15 | 借尸還魂 | 借助已死之物重新發揮作用 | 復興舊勢力、利用資源 |
16 | 落井下石 | 在敵人落難時進一步打擊 | 乘勝追擊、鞏固勝利 |
17 | 假道伐虢 | 借路攻打別國,順便滅掉中間國家 | 借道行軍、擴大勢力 |
18 | 以迂為直 | 繞遠路達到目的 | 策略迂回、避開正面沖突 |
19 | 聲言擊東 | 聲稱攻擊東方,實際攻擊西方 | 欺騙敵人、誤導方向 |
20 | 虛張聲勢 | 裝出強大姿態,嚇退敵人 | 心理威懾、震懾對手 |
21 | 實則虛之 | 用虛假手段掩蓋真實意圖 | 隱瞞實力、迷惑敵人 |
22 | 無中生有 | 制造虛假情況,迷惑敵人 | 信息戰、心理戰 |
23 | 反客為主 | 由被動轉為主動,掌握局勢 | 轉化關系、掌控局面 |
24 | 以少勝多 | 憑借巧妙策略戰勝數量優勢敵人 | 智謀對抗、以巧破力 |
25 | 以弱勝強 | 用計謀戰勝強大的對手 | 以智取勝、不靠蠻力 |
26 | 走為上計 | 在劣勢情況下選擇撤退 | 保命求存、等待時機 |
27 | 假戲真做 | 表面演戲,實際達成目的 | 欺騙、誘導、操控 |
28 | 欲蓋彌彰 | 想掩蓋事實反而暴露真相 | 事與愿違、自露馬腳 |
29 | 敗中求勝 | 在失敗中尋找翻盤機會 | 危機中求活、反敗為勝 |
30 | 以彼之道 | 用敵人的方式對付敵人 | 巧妙反擊、以彼制彼 |
31 | 遠交近攻 | 與遠方結盟,先攻近處敵人 | 分清輕重、集中力量 |
32 | 閉門羹 | 拒絕來訪者,不予接待 | 保持距離、拒絕干擾 |
33 | 指桑罵槐 | 借題發揮,間接批評某人 | 間接表達、含蓄警告 |
34 | 釜底抽薪 | 直接切斷敵人根本來源 | 根本性打擊、斷其后路 |
35 | 混水摸魚 | 在混亂中獲取利益 | 亂中取利、趁機行動 |
36 | 走為上計 | 在不利情況下選擇撤退 | 保命求存、等待時機 |
四、結語
《三十六計》不僅是古代軍事智慧的結晶,更是現代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借鑒的重要策略。其中,“走為上計”作為最后一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知進退”的智慧。在面對困境時,懂得適時撤退,往往比盲目硬拼更為明智。
希望本文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三十六計》的整體結構與核心思想,尤其是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深刻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