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舞之鶴原文】“不舞之鶴”出自《世說新語·容止》:“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時人有云:‘朗朗如孤松獨立;又如玉山初起,皎若秋月照人。’……或問曰:‘何以不舞?’答曰:‘吾非不能舞,乃不欲舞耳。’”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人問嵇康為什么不跳舞,他回答說:“我不是不能跳,而是不想跳。”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卻蘊含了深刻的個性與精神追求。
一、
“不舞之鶴”原指嵇康的高潔品格與不隨波逐流的態度。他雖才華橫溢,卻不屑于迎合世俗,不愿為外在形式所束縛。這種“不舞”的態度,象征著一種超然脫俗的精神境界。
在后世,“不舞之鶴”常用來形容那些不隨大流、保持自我、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它不僅是一種行為選擇,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哲學。
二、表格展示
項目 | 內容 |
出處 | 《世說新語·容止》 |
原文 | “或問曰:‘何以不舞?’答曰:‘吾非不能舞,乃不欲舞耳。’” |
含義 | 表示不隨波逐流,保持自我,有獨立人格 |
人物 | 嵇康 |
背景 | 晉代名士,才情出眾,性格孤傲 |
精神內涵 | 超然脫俗、清高自持、不趨炎附勢 |
后世意義 | 常用于形容有骨氣、有操守、不隨俗之人 |
文化影響 | 成為文學與文化中表達高潔人格的象征 |
三、延伸思考
“不舞之鶴”不僅是對嵇康個人性格的寫照,也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追求個性解放、重視精神自由的思想潮流。在那個動蕩的時代,許多士人選擇遠離政治紛爭,追求內心的寧靜與獨立。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與壓力的社會,面對各種誘惑與規訓,是否還能像“不舞之鶴”一樣,堅守自己的內心,保持獨立判斷?這是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