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成語解釋】“揭竿而起”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歷史的成語,常用來形容人民因不滿壓迫或暴政而奮起反抗。這個成語不僅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也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動蕩與變革。
一、成語解釋
成語: 揭竿而起
拼音: jiē gān ér qǐ
釋義: 拿起竹竿當旗幟,表示發動起義。比喻人民在受到壓迫時,勇敢地起來反抗。
出處: 《史記·陳涉世家》:“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用法: 多用于描述民眾因不滿統治而發起的起義或反抗行動。
近義詞: 起義、抗爭、反抗
反義詞: 順從、妥協、屈服
二、成語來源與背景
項目 | 內容 |
出處 | 《史記·陳涉世家》 |
歷史人物 | 陳勝、吳廣(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 |
背景 | 秦朝暴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
故事 | 陳勝、吳廣因誤期而被殺,遂揭竿而起,發動農民起義,成為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
三、成語使用示例
句子 | 說明 |
他看到百姓受苦,決定揭竿而起,帶領大家反抗壓迫。 | 表示主動發起反抗行動 |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形成一股反抗潮流。 | 形容群體性反抗現象 |
這次事件是歷史上著名的揭竿而起之一。 | 強調其歷史意義和影響力 |
四、成語的文化意義
“揭竿而起”不僅是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更是一種精神象征。它代表了人們對自由、公正和尊嚴的追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一成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常用于激勵人們面對不公時敢于發聲、敢于行動。
五、總結
“揭竿而起”源于秦末農民起義,意指人民在壓迫下奮起反抗。它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文化符號,象征著勇氣、反抗與變革。通過了解這個成語的來源、用法和意義,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中人民力量的偉大與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