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琵琶作胡語指的是誰】“千載琵琶作胡語”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中的第五首,詩中寫道:“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句話描繪了一位歷史人物的悲涼命運與異域風情,同時也引發(fā)了后人對這位人物身份的廣泛探討。那么,“千載琵琶作胡語”到底指的是誰呢?以下是對這一問題的總結與分析。
一、詩句背景
“千載琵琶作胡語”出自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五》,全詩為:
>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是杜甫在詠嘆王昭君(即明妃)的生平與命運,表達對她遠嫁匈奴、身世凄涼的同情。其中“千載琵琶作胡語”一句,意指王昭君在邊塞之地,用琵琶演奏出帶有異族風格的樂曲,寄托了她對故土的思念和內心的哀怨。
二、人物解析
根據詩歌內容和歷史記載,“千載琵琶作胡語”所指的正是王昭君,她是漢元帝時期的宮女,因和親政策被送至匈奴,成為漢匈和平的象征之一。
三、表格總結
項目 | 內容 |
詩句出處 | 杜甫《詠懷古跡·其五》 |
原句 |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
所指人物 | 王昭君(又稱明妃) |
出處背景 | 漢元帝時期,因和親政策遠嫁匈奴 |
詩句含義 | 描寫王昭君在異鄉(xiāng)以琵琶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 |
歷史評價 | 被視為忠貞、犧牲精神的象征 |
文化影響 | 成為后世文人吟詠的對象,常與“昭君出塞”相關聯(lián) |
四、結語
“千載琵琶作胡語”不僅是對王昭君個人命運的寫照,更是對古代女性在政治與文化交融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通過這句詩,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女子的孤獨與堅韌,也感受到歷史長河中那些被遺忘的聲音。王昭君的故事,至今仍在文學與藝術中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