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編三絕的典故】“韋編三絕”是一個源自古代的成語,用來形容讀書勤奮、刻苦鉆研的精神。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講述了孔子研讀《易經》時的刻苦態度。
一、典故
“韋編三絕”中的“韋編”指的是用牛皮繩將竹簡串起來的書冊,“三絕”則表示多次斷開。據《史記》記載,孔子非常喜愛閱讀《易經》,常常反復研讀,以至于把串連竹簡的皮繩都磨斷了三次。這說明他不僅讀得多,而且讀得深,體現了他對知識的執著追求和深入思考的精神。
這個成語后來被廣泛用來形容一個人對學問的專注與努力,尤其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極高的毅力和耐心。
二、表格:韋編三絕典故詳解
項目 | 內容 |
成語名稱 | 韋編三絕 |
出處 | 《史記·孔子世家》 |
典故來源 | 孔子研讀《易經》時,因反復閱讀,導致串書的皮繩多次斷裂 |
含義 | 形容讀書勤奮、刻苦鉆研 |
使用場景 | 多用于贊美他人學習認真、毅力頑強 |
現代意義 | 強調對知識的熱愛與堅持,鼓勵人們不斷學習、深入思考 |
三、結語
“韋編三絕”不僅是一個歷史典故,更是一種精神象征。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學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積累、不斷探索的結果。在當今快節奏的學習環境中,這種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去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