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傾銷是什么意思】商品傾銷是國際貿易中一個常見的經濟現象,指的是出口商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將商品銷售到國外市場,從而獲取市場份額或排擠競爭對手的行為。這種做法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中有不同的界定和應對措施。
一、
商品傾銷是指出口商以低于其國內市場價格或成本價格,在海外市場銷售商品的行為。這種行為可能對進口國的本土產業造成沖擊,導致市場失衡或企業虧損。因此,許多國家會對傾銷行為進行調查,并采取反傾銷措施,如征收額外關稅等,以保護本國產業。
商品傾銷的判斷通常基于“正常價值”與“出口價格”的比較。正常價值可以是出口國的國內市場價格、生產成本加合理利潤,或者是第三國的出口價格。如果出口價格明顯低于正常價值,則可能構成傾銷。
二、表格展示
項目 | 內容 |
定義 | 出口商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將商品銷售到國外市場。 |
目的 | 獲取市場份額、排擠競爭對手、擴大出口量。 |
正常價值 | 可為出口國國內市場價格、生產成本加合理利潤、或第三國出口價格。 |
出口價格 | 實際在海外市場的銷售價格。 |
判斷標準 | 出口價格是否顯著低于正常價值。 |
影響 | 對進口國相關產業造成沖擊,可能導致企業虧損甚至倒閉。 |
應對措施 | 進口國可發起反傾銷調查,并征收反傾銷稅。 |
國際規則 | 由世界貿易組織(WTO)制定相關規則,規范傾銷行為。 |
三、注意事項
商品傾銷并不總是非法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當它對進口國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時,就會受到法律限制。企業在進行出口時,應了解目標市場的法律法規,避免因不當定價而引發貿易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