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兒科危重疾病定義促進全球研究
圣裘德兒童研究醫院的研究人員與全球急性兒科危重疾病專家組合作,對該病癥的定義達成了共識。關于如何改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護理的研究受到阻礙,因為傳統的兒科危重疾病定義不適用于這些環境。來自 40 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達成共識,達成了新的、更通用的定義,將使科學家能夠更普遍地研究兒科危重疾病,這將改善全球患者的治療結果。完整的定義今天發表在 《柳葉刀全球健康》上。
“我們現在對急性兒科危重疾病有了共同的語言,”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圣裘德 兒科醫學博士安妮塔·阿里亞斯 (Anita Arias)說。“這種共同的理解將改善全球數據收集并增加患者樣本量,這將導致更多更好的循證干預臨床研究。”
新的完整定義是:“患有疾病、受傷或術后狀態的嬰兒、兒童或青少年,會增加或導致急性生理不穩定(生理參數異常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或衰竭)的風險,或需要臨床支持(例如頻繁或持續監測,或對時間敏感的干預)以防止進一步惡化或死亡。患者可以通過生理不穩定、支持需求或兩者兼而有之來滿足這一定義。”
由 Arias 和資深作者 、醫學博士、公共衛生碩士、 圣裘德全球重癥監護主任Asya Agulnik領導的圣 裘德研究人員協調了一個由急性兒科危重疾病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組成的國際小組來制定該定義。共有來自 40 個國家的 109 名專家參與了會議。參與者使用了一種名為改良德爾菲的方法,該方法對參與者進行匿名處理,以便他們可以自由投票并就聲明草案發表意見。最終的定義是這些專家的共識,特別注重更加包容不同資源水平的醫院。
更具包容性的以患者為中心的定義
歷史上,急性兒科危重癥有多種定義。來自高收入國家的研究傾向于使用包含技術或基于資源的術語的定義,例如入住重癥監護病房 (ICU)。雖然該標準已被證明在臨床上有用,但它并不能轉化為其他國家資源有限的醫療保健機構,這些國家的醫院可能沒有 ICU。
“通過我們的新框架,我們正在努力變得更具包容性,”阿里亞斯說。“由于世界上許多醫院甚至沒有 ICU,舊的定義將大量患者排除在研究之外。”
阿古尼克說:“雖然全球兒童死亡率的負擔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但迄今為止,急性兒科危重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資源豐富的醫院。” “這個定義允許將患者分類為危重病人,無論重癥監護資源如何,將通過促進所有資源設置的醫院的研究來解決這一研究差異。”
對 ICU 的關注揭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以前的定義排除了患有急性危重疾病但缺乏重癥監護資源的患者。為了增加包容性,國際小組認識到需要根據患者的狀況而不是資源(例如特定科室入院或干預措施的使用)來定義病情。
“我們需要一個新定義的一個例子是呼吸衰竭的研究,”阿里亞斯解釋道。“傳統上,這些研究包括接受機械通氣的患者,但醫院可能沒有機械通氣的事實并不意味著患者沒有急性呼吸系統疾病或衰竭。”
新的定義側重于滿足患者的需求,而不考慮當地資源。它著眼于兩種不同的狀態——患者的身體系統發生了什么,以及對臨床支持的需求,例如需要呼吸機,但不是用于滿足患者需求的實際材料。
該框架還提供了 8 個屬性和 28 個語句來闡明和解釋其應用。整個框架被稱為急性兒科危重疾病定義 (DEFCRIT)。
免責聲明:本答案或內容為用戶上傳,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遇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