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音樂比流媒體音樂更能打動我們的情感
聽現場音樂如何影響我們大腦的情感中樞?蘇黎世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現場表演比聽設備上的音樂更能引發更強烈的情緒反應。音樂會將表演者與觀眾聯系起來,這可能也與進化因素有關。
音樂可以對我們的情緒產生強烈的影響。研究表明,聽錄制的音樂可以刺激我們大腦的情感和想象力過程。但是,當我們在現場聆聽音樂時,例如在音樂節、歌劇或民間音樂會上,會發生什么?根據我們正在聽的音樂是現場音樂還是流媒體音樂,我們的大腦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嗎?
現場音樂更強烈地刺激情感大腦
由認知和情感神經科學教授 Sascha Frühholz 領導的蘇黎世大學研究小組現在正在探索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研究了現場音樂和錄制音樂對人腦情緒過程的影響。他們進行了一項精心設計的實驗,其中鋼琴家改變了他或她正在演奏的現場音樂,以強化杏仁核(大腦中的情感中心)的情感反應。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成像來實時測量 27 名聽眾以及表演者的杏仁核活動。根據這些測量結果,鋼琴家立即調整自己的演奏,以進一步加劇觀眾的情緒。
為了比較反應,聽眾播放了同一位音樂家演奏的相同音樂的錄音,但沒有神經反饋回路。“我們的研究表明,與錄制的音樂相比,現場音樂表現出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緒會引起杏仁核更高、更一致的活動。現場表演還刺激了整個大腦更活躍的信息交換,這表明大腦的情感和認知部分有強烈的情緒處理,”Frühholz 說。
音樂家和觀眾同步
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還分析了鋼琴音樂如何與觀眾的大腦活動保持一致。僅當觀眾聆聽現場表演時,才觀察到主觀情感體驗與聽覺大腦系統之間的強同步性,聽覺大腦系統根據音樂的音質來評估音樂。此外,只有現場音樂才顯示音樂表演特征與聽眾大腦活動之間存在強烈且正向的耦合。
現場表演是音樂進化的根源
人們一直使用工具和樂器來制作現場音樂。直到 20 世紀初技術進步,音樂才能夠錄制在設備上并廣泛提供給所有人。然而,即使在今天,盡管有音樂流媒體平臺和高品質的揚聲器和耳機,參加現場音樂會的社交體驗仍然無法復制。“這或許可以追溯到音樂的進化根源,”Frühholz 說。“人們想要現場音樂的情感體驗。我們希望音樂家通過他們的表演帶我們踏上一段情感之旅。” 或者,正如 1942 年電影《卡薩布蘭卡》中的一句名言所說:“播放一次,山姆。為了舊時光。”
免責聲明:本答案或內容為用戶上傳,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遇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