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行星際空間對小行星龍宮的影響
樣本揭示了小行星龍宮表面發生變化的證據,其中一些變化可能是由于微流星體的轟擊造成的。
航天局隼鳥 2 號航天器對小行星龍宮取回的樣本進行分析,揭示了行星際空間磁場和物理轟擊環境的新見解。這項研究由北海道大學木村由希教授和其他 13 所機構的同事進行,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
該研究利用穿透樣本的電子波揭示其結構和磁性和電性的細節,這種技術稱為電子全息術。
隼鳥二號于 2018 年 6 月 27 日抵達龍宮小行星,在兩次精準著陸過程中采集了樣本,并于 2020 年 12 月將拋出的樣本送回地球。目前,該航天器正在繼續其太空之旅,計劃于 2029 年和 2031 年對另外兩顆小行星進行觀測。
直接從小行星上采集樣本的一個優點是,它允許研究人員研究小行星暴露在太空環境中的長期影響。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太陽風”和微流星體的轟擊會引起被稱為太空風化的變化。使用大多數自然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樣本來精確研究這些變化是不可能的,部分原因是它們來自小行星的內部,也因為它們在穿過大氣層時燃燒著下降。
木村說:“我們直接探測到的太空風化特征將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太陽系中發生的一些現象。”他解釋說,隨著行星的形成,早期太陽系的磁場強度逐漸減弱,測量小行星的剩余磁化強度可以揭示太陽系極早期磁場的信息。
Kimura 補充道:“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的研究結果還可以幫助揭示無空氣天體表面的相對年齡,并有助于準確解釋從這些天體獲得的遙感數據。”
一個特別有趣的發現是,由磁鐵礦(一種氧化鐵)組成的小礦物顆粒(稱為 framboids)已經完全失去了正常的磁性。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于與直徑在 2 到 20 微米之間的高速微流星體相撞造成的。framboids 被數千個金屬鐵納米顆粒包圍。未來對這些納米顆粒的研究有望揭示小行星長期以來所經歷的磁場。
木村總結道:“盡管我們的研究主要是為了基礎科學興趣和理解,但它也可以幫助評估太空塵埃高速撞擊機器人或載人航天器可能造成的退化程度。”
免責聲明:本答案或內容為用戶上傳,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遇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