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組研究人員挑戰結腸癌生物標志物發現的最新技術
來自 VIB-KU 魯汶、UZ 魯汶、楊森制藥和多家國際合作者的研究人員首次引入了定量方法和廣泛的混雜因素控制,以發現結直腸癌發展中的微生物組生物標志物。雖然過去有多種微生物類群被提出作為潛在的癌癥相關生物標志物,但這項新研究揭示了可能導致錯誤關聯的模糊貢獻。結果已發表在《自然醫學》上。
過去十年,癌癥微生物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為癌癥相關生物標志物帶來了新的見解。盡管取得了許多科學進展,但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定量的描述性生物標志物發現方法上。由 VIB-KU 魯汶微生物學中心、UZ 魯汶和楊森制藥公司領導的研究現在表明了堅持這些方法的風險。在他們最新的出版物中,他們考慮了微生物組混雜因素和絕對量化,結果令人驚訝。
在這項開創性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定量微生物組分析 (QMP) 與來自 589 名處于不同階段的結腸直腸癌患者的廣泛患者表型分析相結合。此外,他們重新分析了 15 項已發表研究的數據,這些研究共涉及 4439 名患者和對照組。研究表明,在沒有混雜因素控制的情況下,結果與已發表隊列的作者所述結果相同。然而,當結合混雜因素控制和絕對定量方法時,一些先前聲稱的微生物生物標志物關聯被發現是由其他因素而不是癌癥診斷驅動的。
這項研究表明,在研究癌癥相關生物標志物時,我們必須去偽存真。通過實施混雜因素控制和定量分析,我們能夠揭示微生物標志物與結直腸癌發展之間潛在的誤導性關聯,例如由腸道炎癥驅動的關聯。– Jeroen Raes 教授,魯汶天主教大學醫學院 VIB-KU 微生物學中心和 Rega 研究所的 PI 和副主任。
該研究確定了轉運時間、糞便鈣衛蛋白和 BMI 是主要的微生物協變量,超過了傳統 CRC 診斷組所解釋的方差。令人驚訝的是,在控制這些協變量時,成熟的微生物組-CRC 靶標(如具核梭桿菌)未能與 CRC 診斷組顯著相關。相反,該研究強調了陰道厭氧球菌、肺炎支原體、微小細小單胞菌、厭氧消化鏈球菌、不解糖卟啉單胞菌和中間普雷沃氏菌與 CRC 的密切關聯,突出了它們作為未來干預目標的潛力。
這項研究強調了嚴謹方法在揭示復雜的疾病-微生物組關聯方面的重要性。迄今為止,許多發現的目標大多被忽視。- Raul Yhossef Tito-Tadeo,第一作者和 Raes 實驗室博士后。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了嚴格的患者表型分析的重要性。在研究中收集所有這些額外數據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值得付出努力。– 魯汶天主教大學消化腫瘤學組研究經理 Sara Verbandt。
這項研究的臨床意義重大。人們迫切需要快速、非侵入性結腸癌診斷方法。目前的篩查工具(例如基于糞便中是否有血液)不夠具體,需要進行太多不必要的結腸鏡檢查,給醫療保健系統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快速、特異的糞便檢測將使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早期篩查,從而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結腸癌死亡。——薩賓·特杰帕爾 (Sabine Tejpar) 教授,魯汶大學胃腸病學家、消化腫瘤學組負責人、魯汶天主教大學醫學院教授。
免責聲明:本答案或內容為用戶上傳,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遇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