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的詞語解釋】“揭竿而起”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源自中國古代歷史事件,常用來形容人民因不滿壓迫而奮起反抗。這個成語不僅具有豐富的歷史背景,也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
一、詞語解釋
詞語 | 揭竿而起 |
拼音 | jiē gān ér qǐ |
出處 | 《史記·陳涉世家》:“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
含義 | 原指古代農民起義時,砍下樹木作為武器,舉起竹竿作為旗幟?,F比喻人民在受到壓迫或不公待遇后,奮起反抗、發動革命或起義的行為。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群眾性的反抗運動或社會變革。 |
近義詞 | 起義、暴動、反抗、抗爭 |
反義詞 | 順從、屈服、沉默、妥協 |
二、成語來源與歷史背景
“揭竿而起”最早出自《史記·陳涉世家》,講述的是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當時百姓生活困苦,賦稅沉重,民不聊生。陳勝、吳廣因誤期而面臨死刑,于是率眾起義,以“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作為象征,號召民眾共同反抗秦朝的暴政。
這一事件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標志著秦朝統治的動搖,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三、現代用法與引申意義
在現代語境中,“揭竿而起”不再僅僅指代具體的武裝起義,而是廣泛用于描述任何形式的集體反抗行為。例如:
- 社會運動:如工人罷工、學生抗議等。
- 政治變革:如國家內部的政治動蕩或政權更迭。
- 文化覺醒:如思想解放、觀念變革等。
這個成語強調的是底層人民在長期壓抑之后,終于爆發出來的力量和決心。
四、總結
“揭竿而起”不僅是一個歷史成語,更是一種精神象征。它體現了人民在面對不公時的勇氣與反抗意識。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一成語都提醒我們:當壓迫達到極限時,人民終將選擇站起來,發出自己的聲音。
項目 | 內容 |
成語 | 揭竿而起 |
拼音 | jiē gān ér qǐ |
出處 | 《史記·陳涉世家》 |
含義 | 表示人民反抗壓迫、發動起義 |
歷史背景 |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
現代用法 | 社會運動、政治變革、文化覺醒 |
總結 | 強調人民在壓迫下的覺醒與反抗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