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原文及翻譯介紹】《逍遙游》是《莊子·內篇》中的第一篇,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通過寓言、比喻和夸張的手法,闡述了“逍遙”這一核心概念,即超越世俗束縛、達到精神自由的狀態。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放縱,而是內心的無拘無束,與自然和諧共處。
以下是對《逍遙游》原文及翻譯的簡要總結,并以表格形式呈現,便于理解與查閱。
一、
《逍遙游》開篇以大鵬鳥的形象引出“逍遙”的主題。大鵬鳥從北冥飛往南冥,憑借風力高飛,象征著一種超越凡俗、追求極致的精神境界。接著,莊子通過對比小魚、蜩與學鳩等生物,說明不同生命體的能力和局限,強調只有突破自身的限制,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
文中還提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指出真正達到逍遙境界的人,不為自我所困,不求功名利祿,順應自然,與道合一。這種思想體現了莊子對個體精神自由的高度重視。
二、原文及翻譯對照表
原文 | 翻譯 |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為鳥,其名為鵬。 |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的體積非常龐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它變化成鳥,名字叫鵬。 |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 鵬的脊背,不知道有多長;它奮起飛翔時,翅膀像天邊的云彩一樣廣闊。 |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這只鳥,在海水運動的時候將飛往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天然的水池。 |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齊諧》是一本記錄怪異事件的書。《齊諧》中說:“當鵬飛往南海時,它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花,乘著旋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離開時用了六個月的時間。” |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山野間的霧氣,塵土飛揚,都是生物之間相互吹動的氣息。 |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 天空的湛藍,是它本來的顏色嗎?還是因為遙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 它向下看,也不過如此罷了。 |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 如果水不夠深,就無法承載大船。 |
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 只有風在下面,才能借助風力起飛;背靠青天,沒有阻礙,然后才能向南飛去。 |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 蜩和學鳩嘲笑它說:“我迅速起飛,碰到榆樹和枋樹就停下來,有時飛不到,就掉在地上罷了,哪里用得著飛到九萬里之外去南方呢?” |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 到近郊去的人,帶三天的糧食就回來,肚子還是飽的;到百里之外的人,需要提前準備糧食;到千里之外的人,要準備三個月的糧食。 |
之二蟲又何知! | 這兩種小動物又怎么能懂得這些道理呢!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小的智慧不能理解大的智慧,短命的人不能體會長壽的生命。 |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 怎么知道是這樣呢?早晨的菌類不知道黑夜和黎明的變化,寒蟬不知道春天和秋天,這就是短命的。 |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 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叫冥靈的樹,以五百年為一個春天,五百年為一個秋天;上古有一種叫大椿的樹,以八千年為一個春天,八千年為一個秋天。 |
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 彭祖現在因為長壽而聞名,但人們卻想與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嗎! |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 商湯曾問棘這件事:在荒蕪之地的北面,有一個叫冥海的地方,是天然的水池。 |
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 那里有一條魚,寬達幾千里,沒有人知道它的長度。 |
其名曰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 它的名字叫鯤。還有一種鳥,名字叫鵬,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云。 |
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 它乘著旋風盤旋而上九萬里,穿過云氣,背負青天,然后才打算向南飛,前往南冥。 |
螞蟻、蜩、學鳩等,皆有所待,未能逍遙。 | 螞蟻、蟬、斑鳩等,都依賴于某些條件,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 至人不執著于自我,神人不追求功績,圣人不計較名聲。 |
三、結語
《逍遙游》不僅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也展現了他對人生、自然和社會的深刻思考。通過寓言的方式,莊子引導讀者超越現實的束縛,追求心靈的自由與超脫。無論是“大鵬展翅”的壯闊,還是“蜩與學鳩”的渺小,都在提醒我們:真正的自由,源于內心的高度與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