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非馬是哪家的學說】“白馬非馬”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個著名的邏輯命題,出自戰國時期著名邏輯學家公孫龍的著作《公孫龍子》。這一命題看似簡單,實則蘊含深刻的邏輯思辨,引發了后世對語言、概念與現實關系的廣泛討論。
一、
“白馬非馬”是戰國時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提出的著名論點。該命題通過分析“白”與“馬”的關系,探討了概念之間的區分與聯系,強調了語言表達中的邏輯問題。公孫龍認為,“白馬”不僅是一個顏色加動物的組合,更是一種特定的、具有獨立意義的概念,因此不能等同于“馬”。這一觀點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也對后來的邏輯學和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表格展示
項目 | 內容 |
命題名稱 | 白馬非馬 |
提出者 | 公孫龍(戰國時期名家代表人物) |
出處 | 《公孫龍子》 |
核心觀點 | “白馬”并非“馬”,因為“白”是顏色,“馬”是種類,二者結合構成一個獨立概念 |
哲學意義 | 強調語言與概念的區分,推動邏輯思辨的發展 |
歷史影響 | 成為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重要議題,引發后世對語言與現實關系的思考 |
學派歸屬 | 名家(與儒家、道家等并列的哲學流派) |
三、延伸理解
“白馬非馬”表面上是對事物分類的質疑,實際上反映了古人對語言與現實之間關系的深刻思考。公孫龍通過這個命題,試圖說明:語言中的詞并不總是直接對應現實中的事物,而是需要通過邏輯進行辨別。這種思維方式在西方邏輯學中也有類似體現,如亞里士多德的“范疇”理論。
盡管這一命題在現代看來有些詭辯之嫌,但它確實推動了早期中國哲學中對邏輯與語言的探索,是中華思想史上不可忽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