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詞: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譯文:
彎彎的月亮掛在稀疏的梧桐樹梢上,滴漏聲停了,夜深人靜。誰能看見那個孤獨的人獨自徘徊?就像那縹緲無依的孤雁影子。
突然被驚動回頭張望,心中滿是怨恨,卻無人理解。在寒冷的樹枝間挑來選去,最終也不愿停留,只留下寂寞的沙洲在清冷中。
賞析:
這首詞創作于蘇軾被貶至黃州期間,當時他身處逆境,心境復雜而微妙。詞中通過“缺月”、“疏桐”等意象描繪出一種孤寂、清冷的氛圍,象征著作者內心的孤獨與無奈。“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情感,將自己比喻為孤飛的鴻雁,表達了漂泊無依的狀態以及對知音難覓的感慨。后半部分通過“揀盡寒枝不肯棲”的細節描寫,生動地展現了詩人堅守自我、不隨波逐流的精神品格,同時也透露出深深的寂寞與凄涼。
整首詞語言凝練含蓄,意境深遠,既體現了蘇軾個人的情感體驗,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在困境中的普遍心態。它不僅是一首抒情佳作,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