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的浩瀚星河中,月亮始終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而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為這一主題增添了無盡的詩意與想象空間。以下精選了十首以“嫦娥”為主題的古詩,讓我們一同領(lǐng)略古人對這一傳說的獨特詮釋。
一、李商隱《嫦娥》
云母屏風(fēng)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二、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閑,
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
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云風(fēng)不起,
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
天高地迥月華冷。
欲跨彩云飛得去,
不知今夕何夕。
三、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dá),
況乃未休兵。
四、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
海天東望夕茫茫,
山勢川形闊復(fù)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
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fēng)吹古木晴天雨,
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
比君茅舍較清涼。
五、張九齡《望月懷遠(yuǎn)》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六、王維《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七、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八、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九、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
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
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十、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風(fēng)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
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些詩歌不僅描繪了月下景色之美,更寄托了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與哲思。從孤獨寂寞到思念親人,從人生感慨到家國情懷,每一首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shù)魅力。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得以窺見古代文人墨客對于自然、人生以及宇宙萬物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