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登樓賦》是一篇充滿哲理與情感的經典之作。這篇文章由東漢末年的文學家王粲所作,展現了作者身處亂世時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原文欣賞: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矚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升樓而望遠兮,心悠哉而無垠。雖有嘉肴弗設兮,雖有旨酒弗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方今之時,天下大亂,奸臣竊命,忠良被戮。賢者避世,小人得志。余雖不敏,愿竭其力,以效忠于國家。然則功名未立,歲月蹉跎,徒增感慨耳!
譯文解析:
我登上這座高樓四處眺望,借此閑暇的日子來排解內心的憂愁。看著這樓宇所處的位置,確實寬敞明亮且獨一無二。它依傍著清澈的漳水和彎曲的沮水,背靠平坦的高地,面臨肥沃的低地。北面連接陶朱公的墓地,西邊接近昭王的陵丘。這里花草果實覆蓋田野,稻谷滿布田間。雖然這里景色優美,但并不是我的故鄉,又怎能讓我久留?
遭遇動蕩不安的時代變遷,時光匆匆流逝,至今已有多年。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思念,這份憂愁誰能承受?靠著欄桿遙望遠方,迎著北風敞開胸懷。平原遼闊,目光所及之處盡是荊山的高峰。道路蜿蜒曲折,河流波濤洶涌。悲傷于舊鄉被阻隔,淚水不禁奪眶而出。昔日孔子在陳國時也有過歸鄉的嘆息,鐘儀身陷囹圄仍彈奏楚國的音樂,莊舄顯貴后卻吟唱越地的歌謠。人們對于故土的懷念是相同的,無論貧賤還是富貴都不會改變這種心情。
登上高樓眺望遠方,我的心境豁然開朗卻又無邊無際。即使有美味佳肴擺放在面前,也無法享用;即使有美酒斟滿杯子,也提不起興趣。憂愁從內心深處涌出,無法斷絕。當今社會正值大亂之際,奸佞之臣竊取政權,忠良之士慘遭殺害。賢能的人選擇隱退,小人卻得意洋洋。我雖然愚鈍,也愿意盡力為國家效力。然而至今功業未成,光陰虛度,只能徒增嘆息罷了!
這篇作品不僅描繪了自然景觀的美好,更深刻表達了作者對于人生、理想以及國家命運的思考。它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同時傳遞出強烈的情感共鳴,成為后世傳頌的經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