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十三首》之一。這兩句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蘊含著強烈的愛國情懷與忠勇精神,是李賀詩歌中極具代表性的句子之一。
“報君黃金臺上意”,這里的“黃金臺”是一個典故,相傳戰國時期燕昭王為了招攬賢才,在易水之上筑起黃金臺,以示對人才的尊重和重視。詩人借此表達自己對君主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也暗含了希望得到重用、施展抱負的愿望。“黃金臺”在這里不僅是歷史的象征,更是理想與忠誠的象征。
“提攜玉龍為君死”,“玉龍”通常被解釋為寶劍,象征著武將的榮耀與責任。而“提攜”則表現出一種主動承擔、奮不顧身的態度。整句詩表達了詩人愿意為君主赴湯蹈火、犧牲生命的堅定信念。這種情感深沉而熾烈,體現出詩人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從藝術角度來看,這兩句詩不僅結構緊湊,而且用詞精準,富有畫面感和感染力。通過“黃金臺”與“玉龍”的對比,既展現了文人對理想的追求,也體現了武將對使命的忠誠,形成了一種剛柔并濟的藝術效果。
此外,李賀的詩風向來以奇崛瑰麗著稱,但在這兩句詩中,他卻展現出一種沉穩而激昂的情感基調。這或許是因為他身處邊塞,目睹戰亂,心中充滿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與憂慮。因此,他的詩句中既有對功名的渴望,也有對生死的無畏。
總的來說,“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不僅是對個人志向的表達,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寫照。它激勵著后世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奮斗不息。即使在今天,這句話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提醒我們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同時也激勵人們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忠誠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