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膽紅素腦病】一、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Neonatal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又稱核黃疸,是一種由于新生兒體內膽紅素水平過高,導致膽紅素沉積在腦組織中,進而引發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疾病。該病常見于早產兒或出生后幾天內出現黃疸的嬰兒。
膽紅素是血紅蛋白分解后的產物,正常情況下由肝臟代謝并排出體外。但新生兒的肝臟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膽紅素清除能力較弱,容易發生膽紅素蓄積。當膽紅素濃度過高時,會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造成神經毒性反應,嚴重時可導致智力障礙、聽力損失、運動障礙甚至死亡。
早期識別和及時干預是預防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關鍵。治療方法包括光療、換血療法等。同時,對高危新生兒進行密切監測,有助于早期發現并控制病情。
二、表格展示
項目 | 內容 |
中文名稱 |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 |
英文名稱 | Neonatal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 Kernicterus |
定義 | 膽紅素沉積在腦組織中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 |
常見原因 | 膽紅素代謝異常、早產、溶血性疾病、母子血型不合等 |
高危因素 | 早產、低體重、感染、母乳性黃疸、溶血性疾病等 |
臨床表現 | 黃疸、嗜睡、喂養困難、肌張力異常、抽搐、聽力障礙等 |
診斷方法 | 血清膽紅素檢測、腦部影像學檢查(如MRI)、神經發育評估 |
治療方式 | 光療、換血療法、支持治療、藥物干預等 |
并發癥 | 智力障礙、聽力喪失、運動障礙、癲癇等 |
預防措施 | 產前監測、出生后及時觀察黃疸、合理喂養、定期隨訪 |
三、注意事項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雖為罕見疾病,但一旦發生后果嚴重。家長應重視新生兒黃疸的表現,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醫療機構也應加強新生兒黃疸的篩查與管理,提高早期診斷率和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