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起平收】“仄起平收”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種常見的格律規則,尤其在近體詩(如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中被廣泛運用。它指的是詩句的首字應為仄聲,末字應為平聲。這一規則不僅體現了漢語聲調的節奏美,也增強了詩歌的韻律感和音樂性。
以下是對“仄起平收”規則的總結與分析:
一、基本概念
術語 | 含義 |
仄起 | 詩句的第一個字使用仄聲(即第三、四聲) |
平收 | 詩句的最后一個字使用平聲(即第一、二聲) |
二、適用范圍
“仄起平收”主要適用于:
- 五言絕句
- 七言絕句
- 五言律詩
- 七言律詩
這些詩體對平仄要求較為嚴格,而“仄起平收”是其中一種常見格式。
三、示例分析
1. 五言絕句(仄起平收)
《登鸛雀樓》 -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 第一句“白”為仄聲,末字“盡”為仄聲 → 不符合“仄起平收”
- 第二句“黃”為平聲,末字“流”為平聲 → 不符合
- 第三句“欲”為仄聲,末字“目”為仄聲 → 不符合
- 第四句“更”為仄聲,末字“樓”為平聲 → 符合“仄起平收”
說明:并非所有詩句都嚴格遵循“仄起平收”,但整體結構中常有部分詩句符合該規則。
2. 七言絕句(仄起平收)
《春望》 - 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 第一句“國”為仄聲,末字“在”為仄聲 → 不符合
- 第二句“城”為平聲,末字“深”為平聲 → 不符合
- 第三句“感”為仄聲,末字“淚”為仄聲 → 不符合
- 第四句“恨”為仄聲,末字“心”為平聲 → 符合“仄起平收”
四、實際應用建議
建議 | 說明 |
選擇合適的詞語 | 在創作時,注意首字選用仄聲字,末字選用平聲字 |
注意對仗工整 | 仄起平收常用于律詩,需注意上下句之間的對仗 |
可靈活變通 | 雖然“仄起平收”是常見規則,但并非絕對,可根據意境調整 |
五、總結
“仄起平收”是古詩詞中重要的格律規范之一,體現了漢語語言的聲調之美與節奏感。掌握這一規則,有助于提升詩詞創作的藝術性與規范性。雖然現代人寫作時不一定完全遵循,但在學習古典詩詞或進行仿古創作時,了解并運用“仄起平收”仍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合理搭配仄聲與平聲字,可以使詩句更加朗朗上口,富有音樂性與美感。